最近在看平川彰的这本《印度佛教史》。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对于宗教的兴趣,主要在于宗教中所包含的人类在追求“自洽”上的不断努力。就像可能悉达多自己可能也说不清既没有“我(atman)”又存在轮回,所以到底是什么在轮回这个问题。后世的佛教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不断地研究,理论也愈加抽象化,最后唯实派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阿赖耶识”。为了追求自洽而在思想上补丁摞补丁,最后连补丁本身都成了工艺品本身了。
转回头来,今天的我们通过科学已经了解到世界并不是如佛教所言那般。但是在千百年来的佛教徒努力下,佛教的理论体系就像一个已经过时的工艺品一样,虽然不具备实用价值了,但是却还是非常精巧。学习宗教学,就好像欣赏人类思想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美工艺品一样,也吸引我把这本其实非常枯燥的书继续读下去。
(最近印度旅游签开了,不过我也没啥兴趣去。大学的时候去玩过二十天,确实文化历史很有意思,但是也确实玩得非常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