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然而,就是这一句话,26年后,她收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黄菊喜1882年出生在湖北通城县黄袍山一个穷苦农户家里。她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随母改姓黄。家里穷得叮当响,她12岁就给人当童养媳,嫁到夜珠窝吴家。婚后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丈夫没几年就没了,她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日子过得苦,她天天早起下地干活,种田插秧,晚上编草鞋卖钱,手上全是老茧。孩子们也帮着拾柴火,她就这样咬牙把他们养大。虽然没上过学,她靠着这股子韧劲儿撑起一家子。那个时候农村到处是军阀混战,国民党抓人,她家境况更糟,但她没倒下。 到了1927年,革命队伍来到黄袍山。毛泽东和罗荣桓带队宣传,住进她那破旧屋子。她一看毛泽东长得像自家大儿子吴朝义,就觉得亲近。她管毛泽东叫义子,家里人喊她干妈。这不是随便认的亲戚,她真心支持革命。她五个孩子后来都加入共产党,上前线打仗。可惜大儿子吴朝义先牺牲,其他几个也陆续参军。她没拦着,继续在家干活,帮着藏东西避开国民党搜捕。乡村小路泥泞,她背着粮袋走山道,躲巡逻兵。国民党围剿共产党时,她保持警惕,屋里当临时点,存传单。她就这样一点点参与进来,尽管没文化,通过接触革命队伍,她转述消息给邻居,开会时坐土炕听,然后回家说给大家。 黄菊喜的举动不是一时兴起。她家成了据点,国民党抓人抓得紧,她还是坚持。五个孩子都投身革命,她独自在家劳作。国民党在周边活动多,她协助隐藏物资。她的支持是实打实的,帮助队伍提供食宿。革命火苗烧到黄袍山,她出力不少。尽管生活苦,她没退缩。国民党追捕共产党成员,她保持低调,继续种地编鞋。她的坚韧像山里老树根,扎得牢。孩子们上前线,她在家等着消息。大儿子牺牲后,她没抱怨,继续干活。 1933年,毛泽东听说黄菊喜大儿子吴朝义牺牲,就冒险回黄袍山看她。那时候国民党围剿共产党正狠,通城县不安全。他刚到没多久,国民党士兵就进村搜查。村里乱起来,士兵分成小组挨家查。黄菊喜把毛泽东藏好,士兵进她家翻东西。她站出来,指着次子吴朝炳对士兵说那句话。士兵抓走吴朝炳,后来他被折磨死。这招转移注意,保住毛泽东。黄菊喜知道后果,但她做了。她明白牺牲一个儿子,能护住更大目标。这不是运气,是她对革命的信念。她一个没文化的农妇,在关键时候果断。国民党士兵走后,村子平静,她继续劳作。吴朝炳被抓是事实,她没追赶。 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国民党围剿时,这样的抉择常见。黄菊喜的举动源于她早年的支持。1927年认亲后,她家和革命绑在一起。毛泽东躲进她家,不是巧合,是基于信任。士兵搜查狠,她用儿子顶上。吴朝炳牺牲后,她没停下。国民党在通城活动多,她保持警惕。她的选择救了人,也付代价。五个孩子都投身革命,她知道风险。但她坚持下来。这件事把她名字刻进历史,不是因为她有名,而是她普通却做了不普通事。 黄菊喜的五个孩子全没了。大儿子吴朝义早牺牲,次子吴朝炳1933年掩护毛泽东时死,其他三个也在战斗中走。她一个寡妇,送走所有骨肉,但没怨。她说孩子们是为大家死的,值。新中国成立前,她还靠种地过日子,但没闲着。村里搞合作社,她出力;政策下来,她带头响应。土地改革时,她帮分田,忙活不停。新中国成立后,她拿出攒的钱捐给抗美援朝,村民说她傻,她觉得该做。 1959年,77岁的黄菊喜接到毛泽东的信,邀请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她坐火车到首都,登上天安门城楼。26年前那句话,换来这份认可。她说这辈子值了。1971年,她去世,89岁。湖北省给她立碑,纪念这位革命母亲。她的故事进地方史,当教育材料。通城老百姓提起她,说那是真英雄。她的事迹不是孤例,30年代中国有许多这样普通人,用自己方式撑革命。藏粮的,送信的,像她一样拿命换希望。这些人聚起来,才有新中国。
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
小史论过去
2025-08-29 14:32: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