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黄招强在掩护伤员撤退的时候,意外发现部队中竟然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于

熹然说历史 2025-08-29 00:18:33

1979年,黄招强在掩护伤员撤退的时候,意外发现部队中竟然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于是他拿着枪向这几人询问“口令?”然而就是他这个及时的提问,竟然在最后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 战场上一个简单的提问,竟能决定整支队伍的生死存亡。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仅21岁的班长黄招强凭借职业敏感和过人胆识,在关键时刻识破敌军渗透,用一句”口令?“挽救了所有战友的生命。 黄招强,1958年出生于广东河源,1977年参军入伍,成为41军121师361团4连7班班长。这个来自粤北山区的年轻人,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对军人这个职业有着特殊的情怀。入伍后,他训练刻苦,很快就在同期新兵中脱颖而出。 黄招强性格坚毅冷静,做事喜欢动脑子,军事技术好,尤其擅长夜间射击。在部队里,他不仅是射击训练的尖子,更是战友们信赖的好班长。每次训练,他总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从不让战友们单独承担危险任务。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这场战争的背景很复杂,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入侵柬埔寨,同时不断在中越边境制造摩擦,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黄招强所在的121师361团接到了艰巨的穿插任务,要从那坡县念井地区出境,攻占809高地等战略要地。 2月18日下午,361团到达宗梅村准备过河,由于桥窄人多,后勤部队和民兵担架队过河时天已近黑。埋伏的越军特工带领当地武装民兵约160人向我军猛烈开火。在这场突然袭击中,黄招强表现出了过人的战斗素养。他边打边躲,发挥夜间射击技术佳的优势,连续击毙8名敌人。 更惊险的是后面发生的事。在与敌军特工的近身搏斗中,一名敌军从背后拦腰抱住黄招强并摔倒在地,身手敏捷的黄招强迅速翻身,猛击其脸部摆脱控制,刚站起来,另一名敌军又扑上来,黄招强一脚将其踹倒并开枪击毙。这种生死瞬间的反应能力,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军人的素质。 经过苦战,361团终于在19日16:30分打下809高地,历经56小时最后一个完成穿插任务。但真正考验黄招强机智的时刻还在后面。在护送伤员撤退途中,他习惯性地清点人数——这是他在训练中养成的好习惯。数着数着,他发现队伍中多了几张陌生面孔。 这些人穿着类似我军的服装,但神态举止明显异常。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黄招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没有犹豫,突然拔出手枪指向那几个可疑人员,大声喝问:“口令!” 果然,那几个陌生人顿时慌了神,面面相觑,显然答不上来。经过搜身检查和审问,证实这些人正是越军派遣的特工,企图混入我军撤退队伍,摸清我军的行动路线和部署情况。如果让他们得逞,不仅会危及伤员的生命安全,还可能给整个作战行动带来严重后果。 这次机智应变让黄招强荣立一等功,被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也被列入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代表团成员名单。但黄招强从不居功自傲,他深知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参战的战友。 战后,黄招强进入桂林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回老部队任排长,后来陆续担任连长、营长、团长,还曾任解放军驻港部队副参谋长。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将自己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军官。 2007年10月21日,黄招强逝世,享年49岁。这位从广东河源走出的英雄战士,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他的事迹被载入军史,成为教育后代军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招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诞生于平凡时刻的不平凡选择。一句”口令”看似简单,但背后体现的是一名军人的职业素养、责任担当和过人胆识。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这样的英雄,学习他们身上那种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 一句”口令”改写命运,一个决定拯救战友。黄招强用实际行动证明,细节决定成败,警觉挽救生命。你觉得在关键时刻,什么品质最重要?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