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粟裕大将给我的枪,凭什么给你们?”1996年夏,在山东省莱芜市,一桩拒绝缴枪案件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71岁的他并非在耍狠撒泼,只是这枪陪了自己50多年,如何能够舍得? 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口镇北山阳村,家里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三。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十岁时他背着幼弟沿街乞讨,常常饿得头晕眼花。最小的弟弟因饥寒交迫夭折,他只能抱着冰冷的尸体默默流泪。战乱年代,村庄常遭土匪和外敌骚扰,他从小见惯了乡亲们的苦难,立志要改变这乱世。两位哥哥投身革命,大哥在莱东县大队当司务长,二哥是村里农救会的骨干,受他们的感召,13岁的滕西远找到县大队负责人,恳求加入八路军。尽管年幼体弱,他凭着一腔热血被留下,化身“小乞丐”,穿梭于村庄传递情报,敌人从没怀疑过这个瘦黑的少年。 1940年春,日军大举扫荡莱芜,滕西远加入锄奸队执行任务。一次行动中,他与两名战友被日军追击,躲进猪圈,趁一名日兵落单时,他与战友从房顶扑下,将其制服。他紧握匕首刺向敌人脖颈,鲜血染红双手。这次战斗让他名声大噪,战友们叫他“滕黑子”。同年杨家横战役,他子弹用尽后与日军肉搏,腋下被刺刀划伤,鲜血直流,但他夺过刺刀反杀敌人,立下大功,获司令员廖荣标赠予毛瑟手枪一把。194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华东野战军炮兵连长。在南麻战役中,他与战友发现敌军两个营逼近,仅凭三枚手榴弹和两把枪拖延敌人,为大部队争取时间,立下大功,粟裕将军亲授第二把毛瑟手枪,称他“孤胆英雄”。 抗美援朝期间,滕西远编入志愿军第二十五军,在马坪里战役中迎战美军。他背着炸药包匍匐在雪地里,泥泞沾满军装,成功炸毁美军坦克,为部队开辟道路,险些丧命,却再次荣立一等功。退役前,部队将两把毛瑟手枪作为纪念赠予他,并开具持枪证明。他带着枪和证明回到莱芜,低调生活,鲜有人知他的英雄事迹。 1996年7月,《枪支管理办法》颁布,全国展开枪支收缴行动。莱芜县派出所接到匿名举报,称滕西远家中藏有两把毛瑟手枪。民警全副武装赶到他家,要求收缴枪支。滕西远年已71岁,额头伤疤醒目,身体瘦削却站得笔直。他从床底取出铁盒,打开红布包裹,露出两把锃亮的毛瑟手枪,枪柄刻痕斑驳,散发着岁月的痕迹。民警说明私藏枪支违法,需带走枪支并要求他配合调查。他断然拒绝,声称枪不能给,从贴身衣兜掏出一封泛黄信纸,上面是1982年部队开具的持枪证明,盖着“6202部队”红章,注明他因作战英勇获准持有两把枪。民警核查后确认证明真实,态度转变,称他为英雄,决定不收缴枪支,并为他补办合法持枪证。他们向他敬礼后离开,村庄恢复平静。 这起事件后,滕西远的身份在村里传开,邻居们从畏惧转为敬仰。他依然低调,每次擦拭枪支都关门拉窗,用旧布细细擦拭,枪口偶尔对准窗外。他将两把枪视为战友的血汗,珍藏在铁盒中。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他将两把枪和那把匕首捐给莱芜战役纪念馆,枪身在展柜中吸引无数游客。退役后,他在莱芜从事绿化工作,后成为城建局普通干部,生活简朴,常穿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勋章闪耀。2020年,97岁的他身体硬朗,开始撰写《淮海战役》,用颤抖的双手记录战场点滴,字迹歪斜却工整。他常说,这枪是战友的命换来的,要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 滕西远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负伤五次,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换来和平年代的安宁。两把毛瑟手枪,一把来自廖荣标,一把来自粟裕,承载着他与战友的记忆。那张持枪证明依然保存完好,红布包裹的枪支静静躺在家中,见证着他的传奇人生。如今,他安度晚年,精神矍铄,常坐在村口石凳上,哼唱军歌,回忆那段烽火岁月。
“这是粟裕大将给我的枪,凭什么给你们?”1996年夏,在山东省莱芜市,一桩拒绝缴
混沌于浮云
2025-08-27 18:39:07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