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暴涨11倍后,创新药企清醒了:“拿到钱不等于一切”
8月19日,百利天恒发布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营收1.71亿元,同比减少96.92%;公司由盈转亏,净亏损达到11.18亿元,下降了123.96%。
这样的下滑并不意外。2024年百利天恒业绩爆燃,是因为收到了BMS的8亿美元首付款。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抗ADC(BL-B01D1)授权给BMS,总交易金额达到84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单个产品出海的首付款、总金额最高纪录。今年没有这样的大手笔BD,业绩自然天差地别。
在BD盛宴之后默默收拾餐桌的,不止是百利天恒。今年上半年,科伦博泰收入减少31.3%,主要原因就是收到的里程碑付款少了。但是科伦博泰好在,首个商业化产品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已经上市,半年实现3亿元的销售额。
2023年来,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迎来爆发。今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超600亿美元,超过去年一整年的BD交易总金额。对外BD成为创新药企乃至资本市场争相追捧的对象。但对资本来说,BD的价值集中在一段时间体现,要警惕这之后的营收真空期。
10个大三期在开展中
创新药企利用对外授权实现关键性扭亏,这很常见。2023年12月,百利天恒与BMS达成交易后,股价节节高升,直接带动了资本市场对BD的关注。百利天恒之外,科伦博泰、和铂医药、康方生物等都是靠着BD成功吸引资本关注,成为A股、H股中的明星企业。
但是BD的最大问题就是收益不确定。要想把BD当生意来做,公司必须有不断的研发产出,才好拿到后续里程碑付款,并获得新的BD机会。这十分考验公司的研发能力。
2024年,百利天恒的研发费用已接近翻倍,涨至14.43亿元。今年上半年,百利天恒持续加大了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再上涨90.74%,上升至10.38亿元。研发投入成为营收的6倍多。百利天恒的研发重心自然是授权给BMS的双抗ADC,这款药目前在中美进行的临床试验共有40余项,国内就有约10项三期注册临床试验处于受试者入组阶段,涉及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鼻咽癌、卵巢癌等多个适应症。
2024年末,百利天恒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有40.59亿元,至少在研发资金方面不用发愁,最需要考虑的就是研发效率。
百利天恒另一大重点品种是HER2 ADC,共开展了12项临床试验,涵盖乳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等多个适应症。其中包括3个三期临床在开展。根据财报,截至今年上半年,百利天恒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有90项,国内有近80项。
按照百利天恒的发展模式,资金缺口的补充速度基本无法预判。2024年来,百利天恒两次寻求赴港上市的机会,但都以招股说明书失效告终。今年5月,百利天恒抛出了新的定增计划,募集37.64亿元的资金,全部用于创新药的研发,推进BL-B01D1等多个核心管线的临床试验。
百利天恒指出,根据研发及经营所需资金测算,公司未来三年资金缺口在48.19亿元。
当心泡沫破碎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不易,今年国内药企总算是找到了资本市场拉动股价的秘诀。石药掀起预告式BD以后,国内许多创新药企纷纷有样学样。8月19日,华海药业预告公司有多个产品的海外BD授权谈判同步推进中。8月20日午后,华海药业股价直线拉升9CM,几度涨停。
对外授权,纵然是创新药企快速变现的渠道,但实实在在的收益才是资本市场真正看重的。
外界看BD,看的是一次性收到的首付款金额;对公司来说,BD出去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靠着授权管线持续兑现利好。这就考验产品的底色和公司的研发效率。一旦不及预期,公司股价与信誉都会受到很大损害。
就像康方生物2023年成功扭亏,靠的就是依沃西单抗对外授权,此后也是凭借着卡度尼利单抗放量,以及依沃西单抗持续进行的临床研究,才爬到了如今的位置。科伦博泰也是与默沙东达成ADC交易后,持续对外释放利好消息,再加上TROP2 ADC的商业化,才得到外界认可,现在市值也接近千亿元规模。
先行者的实践就摆在那里,百利天恒显然仍需努力。面对中国药企接连刷新BD交易纪录的盛况,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在采访中指出:不要以为拿到钱就是一切,还是要保持清醒,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8月19日,百利天恒的BL-B01D1在美国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特定非小细胞肺癌。朱义透露,国内BL-B01D1将在明年商业化,剩余适应症的国内商业化也将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