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当年拒绝歼10参加航展,说到底就是看不起歼10。但是法国万万没想到,自己当初看不起的战机,居然将自己引以为傲的阵风击落了。 2025年5月7日,巴基斯坦空军驾驶歼-10CE战机在克什米尔上空击落印度阵风战斗机,创下四代半战机首次实战击坠纪录。 这一战果犹如历史轮回的嘲讽,16年前,法国以“发动机非国产”为由拒绝歼-10参加巴黎航展;如今,曾被蔑视的“东方学生”用实战战绩撕碎了西方战机的技术神话。 2009年巴黎航展组委会的拒签函,至今仍是中国航空史的痛点。法方以“AL-31F发动机非中国自产”为由将歼-10拒之门外,却在同期邀请装备美制F110发动机的欧洲台风战机参展。 这种双重标准源于根深蒂固的技术霸权思维:西方垄断者认定后发国家只配做技术附庸。类似场景在军工史上反复重演,1987年苏联禁售苏-27给中国,结果催生歼-11系列;1996年法国对台军售触发中国自研“中华神盾”。历史证明,技术封锁往往成为自主创新的最强催化剂。 阵风被击落的深层原因,在于东西方空战理念的代际差,歼-10CE搭载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20公里,比阵风的REB-2-AA雷达远60公里。 霹雳-15E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末端机动性碾压阵风装备的流星导弹。更关键的是体系赋能:巴方ZDK-03预警机与歼-10CE实时共享数据,形成“侦-控-打”闭环,而印度阵风、苏-30MKI、费尔康预警机分属法俄以三套数据链,战场协同如同盲人摸象。 这种差距在5月7日空战中具象化,当阵风飞行员依赖语音通话目视识别目标时,歼-10CE已通过静默锁定发射导弹。 今年6月巴黎航展的展位图,成为技术更迭的隐喻场。阵风独占中央展厅聚光灯,歼-10CE模型却被置于2号厅C-258/D-258的“现代航空体系”展区,与CR929客机共享展台。 这种安排引发法媒惊呼“最残酷的羞辱”:法国王牌战机单独陈列却门庭冷落,中国“配角”展区前排起长队。 达索公司紧急撤下阵风飞行表演,转而展示未成型的新能源战机概念,试图用未来幻想掩盖当下尴尬。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观展军官的动线,北非某国空军司令在歼-10展台停留53分钟,反复询问霹雳-15E抗干扰参数,却只在阵风展区领取宣传册便匆匆离去。 阵风神话的崩塌,触发全球军贸价值评估体系地震。埃及暂停80亿美元订单重新评估采购方向;印尼虽维持42架阵风合同,但要求达索提前移交生产线控制权。 连法国传统盟友阿联酋也新增条款:若阵风被证实存在设计缺陷可无条件退货。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军购逻辑变革:泰国军方在采购评估中新增“与中国装备对抗模拟”模块。 沙特直接要求中国提供歼-10CE与F-35A的对抗推演数据。这些变化印证战场才是装备的终极考场,纸面参数在实战检验前不堪一击。 歼-10的逆袭之路,揭示军工自主的残酷法则。法国为维持阵风供应链,被迫向20国采购3万余种零件,M88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仍需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特供。 而中国通过WS-10B发动机量产实现动力自主,氮化镓雷达芯片国产化率超90%,使歼-10CE能针对战场需求快速迭代。 2024年8月法国两架阵风训练中相撞坠毁,事故根源竟是德国提供的航电系统兼容故障;同期歼-10CE在高原演习完成97架次零故障出击,可靠性差距印证全产业链优势。 西方军工复合体正遭遇最严峻的认知危机。达索公司紧急派员赴印调查残骸,试图将击落归因于“印度地勤未升级SPECTRA电子战系统”;《航空周刊》则炒作“巴方用预警机群殴才侥幸得手”。 这些辩解暴露体系性焦虑:当中国战机用实战打破“西方装备不可战胜”的认知霸权,动摇的是每年4000亿美元军贸市场的定价权根基。正如马来西亚防长所悟:“我们过去多付30%溢价购买‘安全保障’,现在明白真正安全源于自主选择。” 贝鲁特郊外的达索维修中心里,一架返厂升级的阵风战机垂尾上,新涂装的击坠标志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十六年前巴黎航展拒签函上的傲慢墨迹尚未干透,歼-10CE已在战场写下新的规则。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押着相同的韵脚:所有技术霸权的崩塌,始于轻视对手的那一刻。当法国工程师翻阅歼-10CE的雷达参数手册时,或许会想起2009年那个轻率决定,他们当年拒绝的不仅是一架战机,更是亲手为旧时代敲响了丧钟。
已换装涡扇-10B发动机的歼-10S战斗机,歼-10的俄制AL-31F发动机的用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