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地理与旅游学院暑假社会实践】探寻非遗魅力,传承葫芦文化:聊城市非遗东昌葫芦实践纪实
2025年7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走进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东昌葫芦雕刻的核心传承地,路庄村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非遗传承现状,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初见葫芦村:小葫芦里的大世界
“满村葫芦架,户户雕刻声”,这是路庄村给实践队员们的第一印象。村口的文化墙上,葫芦雕刻的历史故事图文并茂;家家户户的院落里,形态各异的葫芦或悬挂枝头,或晾晒檐下,青的、黄的、圆的、长的,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画卷。
“我们路庄的葫芦雕刻,可有300多年历史了!”路边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说道。大爷指着自家展柜里的作品介绍道,东昌葫芦雕刻以“刀工细腻、构图巧妙”闻名,题材涵盖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等,既保留了传统纹样的古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灵动。在这过程中,队员们发现,看似普通的刻刀竟有十余种,平刀、圆刀、斜刀各有分工,而判断葫芦是否适合雕刻,全凭手摸眼看——“成熟的葫芦表皮光滑坚硬,敲击时声音清脆,这样的葫芦才能经得住精细雕刻。”在大爷的家里,队员们看到他手持刻刀,在巴掌大的葫芦上精雕细琢,不到半小时,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戏牡丹”便初具雏形,引得大家连连赞叹。
深入调研:非遗传承的“甜”与“难”
实践期间,队员们通过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参与制作等方式,全方位了解葫芦文化的传承脉络。据村支书介绍,路庄村现有葫芦种植面积200余亩,从业人员300余人,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葫芦产业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现在日子好了,靠这门手艺,我家盖了新房,孩子也上了大学。”村民李大姐一边教队员给葫芦去皮,一边笑着说。她告诉队员们,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村里不少年轻人开始通过直播卖货,让路庄葫芦走出了聊城,销往全国甚至海外。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调研中队员们发现,尽管产业规模在扩大,但年轻一代从事葫芦雕刻的意愿逐渐降低,“耗时久、见效慢”成为主要瓶颈。此外,同质化竞争、创新设计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葫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青春助力:让非遗“活”在当下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队员们结合专业所长,为葫芦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他们协助设计了“葫芦+文创”“葫芦+研学”的推广方案,让更多人认识了东昌葫芦,拓宽了东昌葫芦的网络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村民们的思路,开始转向网络谋求发展。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以青春力量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活力。正如带队老师所说:“传承非遗,既要守护好‘老手艺’的根与魂,也要用创新思维拓宽它的路与桥。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份收获带回校园,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
葫芦虽小,能容天下;传承虽难,有心则成。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东昌葫芦雕刻正以新的姿态焕发活力,而年轻一代的参与,必将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