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探寻非遗脉络,感悟沂蒙传承: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纪实
2025年7月27日,为深入挖掘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探索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于旅游学院非遗调查实践队临沂分队走进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探寻之旅。
剪纸艺术:纸上乾坤,刀剪传情
在非遗馆的一隅,剪纸艺术展区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气息。一幅幅造型各异、风格鲜明的剪纸作品,或张贴于墙,或平铺于台,以 “纸上艺术” 讲述着沂蒙故事。
这里,有对时代人物的生动刻画,领袖形象的剪纸作品,传递着对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也有生肖兔等民俗符号的创意呈现,憨态可掬的造型,承载着传统生肖文化的脉脉温情。戏曲人物题材的剪纸,将舞台上的经典扮相以平面化的形式定格,刀剪游走间,戏曲服饰的纹样、人物神态的神韵,被精准捕捉。传承人以纸为媒,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将生活观察与艺术感悟熔铸,让古老的剪纸技艺,在当代语境中持续迸发鲜活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戏曲服饰:霓裳雅韵,戏梦传承
戏曲服饰展区,聚焦溜山梆子、柳琴戏等非遗剧种的服饰文化。身着戏服的人偶,生动还原了戏曲表演中的经典造型,成为静态展陈里的 “动态叙事” 载体。
省级非遗项目溜山梆子的戏服,色彩明艳,绣工精巧,凤冠上珠翠点缀,戏服上纹样繁复,每一处细节,都呼应着其 200 余年传承历程中的艺术积淀;国家级非遗柳琴戏的服饰,贴合剧种 “乡土气息浓郁” 的风格,布料选择、色彩搭配与纹样设计,皆围绕表演需求与地域审美展开。这些戏服,不仅是戏曲表演的 “行头”,更是地域戏曲文化的物质化呈现,承载着剧种的声腔特色、表演风格与历史记忆,让参观者得以透过霓裳雅韵,窥探沂蒙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传统绣艺:指尖经纬,锦绣沂蒙
传统绣艺展区,费县手绣、高桥手绣(鲁绣)等项目的作品琳琅满目。虎头帽、绣花鞋、绣片等,以丝线为笔,在布料上绘就多彩篇章。
色彩斑斓的虎头帽,融合刺绣、拼接等技法,虎纹的勾勒、流苏的装饰,既饱含祈福纳祥的民俗寓意,又彰显着手工艺人的巧思;高桥手绣的绣片,以蓝色缎面为底,粉色花卉、禽鸟图案栩栩如生,绣线穿梭间,鲁绣 “色彩鲜艳、针法丰富” 的特色尽显。绣娘们遵循传统技法,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理解,注入每一针每一线,让沂蒙绣艺,在当代非遗保护语境下,持续绽放针尖上的艺术光芒,成为展现地域文化基因、传递女性手工智慧的重要符号。
葫芦烙画:烫痕为墨,葫上生花
葫芦烙画展区,郯城木版年画等项目与葫芦艺术跨界融合。形态各异的葫芦,经烙画艺人之手,成为承载文化创意的 “天然画布”。
烙笔接触葫芦表皮,高温烫灼出深浅不一的痕迹,或勾勒线条,或晕染色块,将人物故事、山水意境等,以 “烫画” 的形式呈现。有的葫芦烙画,借鉴郯城木版年画的构图与题材,传统年画元素在葫芦曲面 “重生”;有的则以简洁线条,诠释文人画的写意风格。这一技艺,让平凡的葫芦脱胎换骨,成为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非遗衍生品,拓展了非遗创新表达的边界,让古老技艺与创意设计碰撞出火花。
这些非遗,是历史的积淀,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沂蒙人民精神世界的外化呈现。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让这些 “活态的文化基因”,持续焕发活力,实现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目标,是重要课题。此次实践,展现非遗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也激励着实践队成员,以青春之姿,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让沂蒙非遗的薪火,在新时代越烧越旺,照亮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