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9月,寇准死在了雷州。其妻上书朝廷,想把寇准的灵柩运回老家。刘娥随即批准了,但她却耍了一个小心眼。
寇准,一位北宋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宰相,以直言敢谏、心系江山而闻名。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坎坷,最终在寂寥与苦难中画下了人生的句点。 寇准19岁便考中进士,少年得志,从地方官一路做到朝堂重臣。他历经宋太宗与宋真宗两朝,凭借才能和勇气屡屡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出谋划策。然而,人生的辉煌在45岁时骤然转折。公元1006年,他因得罪权臣被罢免了宰相之位,尽管之后重新复职,但仕途愈发艰难。61岁时,他再次被罢相,这一次,他从朝堂被贬至岭南的雷州,仕途彻底走向末路。 雷州,当时被视为未开化的荒蛮之地,环境恶劣,远离中原的繁华与便利。寇准初到时,连住处都没有,当地官员和百姓知晓他的清廉与为人,主动为他搭建住所。但他的生活并未因此好转,薪俸经常被克扣,日子捉襟见肘。年迈的他水土不服,孤身一人困在穷乡僻壤中,境遇凄凉。那位曾经叱咤朝堂、与权贵对峙的宰相,如今穷困潦倒、形影相吊。 疾病终于拖垮了寇准的身体,他病卧雷州,无人问津。他时常回忆起往日的峥嵘岁月,心中积郁难平,提笔写下《病中诗》:“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诗中充满对命运的不甘与壮志未酬的悲凉。 寇准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未能熬过这一场病。最终,这位曾为宋朝江山付出心血的忠臣,客死他乡,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了人世。
寇准的妻子宋氏,是宋太祖赵匡胤皇后的胞妹。她与丈夫情深意笃,相濡以沫几十载。得知寇准去世的消息,宋氏悲痛欲绝。她遵照丈夫的遗愿,决定上书朝廷,恳请允准将寇准的灵柩运回家乡下邽,安葬在祖坟之中。 然而,宋氏心中却没有底。她知道丈夫生前得罪了不少权贵,尤其是现在的太后刘娥。她担心刘娥会借机刁难,阻挠灵柩的运送。宋氏日夜担忧,却又别无他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书请求。 令宋氏没有想到的是,刘娥非但没有刁难,反而很快便批准了她的请求。宋氏喜出望外,连忙开始张罗运送灵柩的事宜。她雇佣了几名壮丁,准备将丈夫的灵柩运回家乡,以尽最后一点妻子的责任。 就这样,寇准的夫人带着丈夫的灵柩,开始了漫长的旅程。一路上,她吃住简陋,却不觉得辛苦。因为她知道,无论历经多少艰辛,最终她都要让丈夫落叶归根,心意相通。 然而,宋氏万万没有想到,刘娥看似慷慨的资助,却暗藏玄机。当宋氏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洛阳时,她惊愕地发现,所带的盘缠竟已花得一干二净。原来,刘娥给的路费,根本就不足以支撑整个旅程。宋氏这才恍然大悟,刘娥是存心刁难,想让寇准的灵柩无法运回故里。 然而,刘娥虽然如愿以偿,但老百姓却自有公论。寇准一生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一片哀悼。尤其是在他的灵柩沿途经过之处,当地百姓无不自发前来祭拜。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因大胆进谏,屡次直言上书,深得宋太宗的赞赏。一次,朝堂上,寇凖提出忠言,却遭到宋太宗的愤怒,皇帝甚至欲离开龙座。面对这种局面,寇凖毫不畏惧,伸手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坚持劝谏,要求皇帝重新坐下,听他讲完。此举让宋太宗十分感动,事后他说:“我得到寇凖,犹如唐太宗得到魏徵。”从此,寇凖在朝中以刚直、足智多谋闻名。 淳化初年,朝廷审理了两桩重大的受贿案件。王淮受贿金额巨大,但由于其兄王沔的庇护,仅仅被撤职责罚,不久便复职。而祖吉因受贿金额相对较轻,却被判死刑。寇凖得知事情真相,心中十分愤慨,他认为这是王沔利用权力庇护亲属、徇私枉法的结果。寇凖心中不平,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宋太宗上书,直言不讳地批评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宋太宗听后大怒,但很快召见寇凖进一步解释。在寇凖指出王淮因有权力背景而受到宽大处理,祖吉则因无权势而遭到严惩后,宋太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将此事交给王沔处理,王沔在面对皇帝的严厉批评时,低头谢罪。此后,寇凖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并开始深度参与朝政。 寇凖为宰相后,改革朝政,推行能者上,不拘门第,提拔了不少贫寒出身、才学出众的人才。在任职期间,寇凖始终保持直言敢谏的作风,尤其是在御史台一职空缺时,他会优先选择那些有批评精神且勇于直言的人。此举自然引起了部分官员的不满,尤其是王钦若一派。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凖被王钦若等人联手攻讦,最终被罢免相职,派往陕州任知州。 随着宋真宗的病情加重,刘皇后开始干政,权力逐渐倾向丁谓一派。寇凖等元老重臣看到这种局面,纷纷上奏要求选拔德才兼备的大臣辅佐太子监国。寇凖特别指出,丁谓与钱惟演等人是奸佞之臣,不宜辅佐少主。通过这一举措,寇凖成功引起了宋真宗的警觉,最终批准了他的上奏,并开始着手为太子监国计划。他与杨亿合力,制定了辅政方案,确保国家政权不会落入权臣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