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9 20:15:15

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妇,最终他被打断膝盖骨,并提前行刑,死时仅仅只有45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晨的宣武门外,秋风带着干燥的尘土在菜市口盘旋,街道两旁挤满了人,茶馆的窗户半开,卖糖葫芦的小贩把摊子挪到更靠前的位置,人们并不是来看热闹,而是来看一个不同寻常的斩首,清朝的宗室被斩首,这在两百多年历史里几乎从未发生过,而今天,肃顺——出身满洲贵胄,曾是咸丰帝最信任的大臣——将被处死,他的身份,他的作为,他的死法,都注定不寻常。   肃顺出身郑亲王府,是王爷的庶弟,虽不是正室所出,却也血脉显贵,他的外甥女曾是咸丰的皇后,他本人也受咸丰重用,他不是空有血统的纨绔,而是有实务能力的实干派,在咸丰年间,他主管户部、掌财政、办军务,几次整顿科场弊案,严惩贪污腐败,得罪不少人,他看得比很多人更清楚:清朝风雨飘摇,靠满族自己已经支撑不住,他主张重用汉人,把希望寄托在汉族士绅身上,这在当时是不小的冒险。   他支持曾国藩创建湘军,给了曾国藩实权,力排众议提拔左宗棠、张之洞等汉臣,他甚至在朝堂上公开批评旗人腐败无能,提出削减旗人俸禄,这种做法当然在旗人中引起强烈不满,许多贵族私下咬牙切齿,称他是“吃里扒外”,但肃顺从不在意这些非议,他更担心的是国家的未来。   在咸丰生活的最后几年里,肃顺掌控朝政,他不仅是咸丰的宠臣,更是实权派的代表,咸丰病重期间,将国家交给“顾命八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肃顺是八大臣之首,几乎掌握所有朝政大权。   慈禧那时只是一个年轻的皇太后,虽得宠,却没有实权,她曾被肃顺当面顶撞,因奢侈用车被训斥,更因政治立场被排挤在外,肃顺对她并不放心,咸丰死后,他设法限制慈禧的权力,反对她参与朝政,他相信制度可以制衡太后的野心,八大臣的联合签名足以稳住政局,但他没有预料到,慈禧会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一场大变局。   辛酉年秋天,政变爆发,在肃顺等人还在为咸丰的灵柩安排归京事宜时,慈禧和恭亲王已经暗中调动兵力,蒙古将领僧格林沁倒戈,肃顺一行人护棺途中被拦截,他被捕时几乎没有反抗的机会,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其他七位辅臣也被一一解除权力,政变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   肃顺被押进宗人府,罪名是妄图专权、阻挠皇太后听政,他在狱中一直保持沉默,没有上诉,没有求情,他的家被抄,财产清点后出奇地少,一个管过户部、掌管财政多年的人,家中却没有多少积蓄,连敌人都承认他在经济上从不贪污。   几天后,慈禧下令就地斩首,这是极其罕见的决定,清朝宗室即便犯下大罪,也多是赐死,从未有公开处决的先例,肃顺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砍头的满清宗室成员。   行刑那天,囚车从宗人府出发,经过长安街,一路向宣武门驶去,沿街百姓早早等候,其中不少是旗人,他们记得肃顺在任时削减俸禄、整顿特权,今天看他落难,毫不掩饰幸灾乐祸,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看,仿佛这是一次公开的审判,肃顺坐在囚车中,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他的胡子没有修剪,眼神却没有涣散。   到达菜市口时,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冷意,肃顺被押下囚车,身上是囚衣,脚步虽慢,但背脊始终挺直,他拒绝跪下,那意味着屈服,他面对刑场,没有挣扎,没有喊冤,也没有请愿,行刑官反复命令他下跪,他始终站着,最终,刽子手用铁棍砸断他的膝盖,鲜血从裤脚流出,他的身体被迫跪倒在地。   行刑前,没有读罪状,没有仪式,他的头颅落地,血渗入青石板缝隙中,围观者中有人低声议论,有人转身离去,肃顺死时年仅四十五岁,他的尸体无人收殓,草草掩埋在城外,朝廷没有为他设灵堂,也没有追封,甚至连一纸悼文都没有留下,他的名字很快从官史中被抹去,仿佛他从未存在过。   但肃顺的死并没有终结他的影响,他在世时推动的汉族士人崛起,湘军的建立,地方权力的增长,都成为后来晚清政局的主轴,他提拔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成为清末中兴的重要人物,他倡导的财政改革和反腐制度,虽在他死后被削弱,却留下了后人可循的轨迹。   慈禧掌权后,清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以极强的手腕维系权力,但对改革始终摇摆不定,肃顺的死,带走了一个可能推动制度变革的契机,也暴露出清朝政治结构的脆弱,一个权臣的覆灭,不只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是制度退步的象征。   信息来源:《清史稿·肃顺传》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