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9 19:15:13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亚萍尴尬的回答:“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邓亚萍,这个名字曾是乒乓球赛场上最响亮的存在,她身高只有1.5米,却在国际赛场上横扫千军,拿下18个世界冠军,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一,那时候,只要她一上场,就几乎没有悬念,可在1997年,年仅24岁的她,却主动从巅峰退役,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去清华大学,从零开始学英语。   那年秋天,她脱下训练服,背上书包,走进清华校园,她选择的是外语系,在那里,她面对的不是熟悉的乒乓球拍,而是陌生的英语字母,她的起点可以说是“地板级”——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第一堂英语课做的测试,就是写字母,她的作业本上,大小写混杂,笔迹歪斜,像是刚学写字的小朋友,这个曾在世界赛场上无所畏惧的冠军,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杀伤力”。   但她从不怕落后,怕的是不追赶,每天清晨五点,她就起床开始背单词,别人还在睡梦中,她已经在图书馆找位置;到了晚上,宿舍熄灯后,她不肯停下,钻进被窝打着手电继续整理笔记,她的手指曾因握拍磨出厚茧,现在却因翻字典、写笔记再次磨出伤痕,她把自己在训练场上的韧劲全都带进了书桌前。   她用三年半时间,学完了清华英语系四年的全部课程,不是因为她天赋高,而是因为她每天都像比赛一样安排自己的时间,不允许任何懈怠,她的学习节奏之紧凑,甚至连清华的一些老师都感叹她的自律和冲劲。   还没等她完全适应国内的大学生活,她又接到了一个新挑战——去英国剑桥大学做短期的交换学习,这是她人生第一次真正走进西方教育体系,到了剑桥,她发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上的冲击,全英文授课让她仿佛听天书,寄信时看不懂单据说明,连房东太太说的伦敦口音都像绕口令一般难懂。   她每天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穿梭在剑桥古老而狭窄的小巷中,刚到那几天,她几乎天天迷路,第二天上课甚至迟到四十多分钟才找到教室,这对一个曾经在赛场上以“反应迅速”著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落差。   可她没有退缩,她依旧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啃词汇、听录音,她不怕听不懂,只怕自己不去听,她把每一个听不懂的单词都记下来,然后查词典,记录、背诵、复读,她用自尊和倔强逼着自己适应这种不属于她的环境。   学成归来后,她顺利从清华毕业,可她没有满足,很快又出发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一次,她选择了“中国当代研究”这个并不热门的方向,她的研究主题,是中国女性如何通过体育改变命运,为了写好这篇三万多字的论文,她几乎住进了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妇女的英文文献,她发现,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很多观点“说不到点子上”。   她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填补这个空白,从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到现代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崛起,她用详实的数据和运动员独有的视角,完成了一篇令人惊艳的硕士论文,答辩时,考官们一致通过,她顺利获得学位。   但这还不是终点,2003年,她考入剑桥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次,她的研究方向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段时间,她一边在北京奥组委工作,一边攻读博士,白天,她参与奥运筹备工作,晚上则对着剑桥寄来的书单挑灯夜读。   非典期间,许多同事都回家过年了,她却独自在宿舍里吃速冻饺子,熬夜写论文,她的博士课题中包括复杂的经济模型,为了弄懂这些内容,她一次次地查资料、做计算,反复修改分析,导师都直言,这种学习强度“比准备奥运决赛还累”。   更难的是,剑桥经济系的学术讨论会,她常常一开始连别人说的术语都听不懂,她急得满头大汗,却依旧坚持每次都参加,边听边记,为了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每次发言稿都要修改二十多遍,她知道,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有语言背景,所以只能用时间来弥补差距。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2008年,她顺利通过博士答辩,成为第一位获得剑桥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世界冠军级运动员,那年,她31岁。   从清华到诺丁汉,从诺丁汉到剑桥,邓亚萍在十余年间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路,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冠军就自满,也没有因为文化课基础差就放弃,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转型不是不可能,只要愿意投入,就能跨越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   信息来源:新京报官微——“大魔王”邓亚萍:从26个字母写不全,到剑桥博士    

0 阅读:49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