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战士毕铁华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全身被烙铁烙烂了,敌人以为他死了,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7-29 15:01:54

1941年,战士毕铁华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全身被烙铁烙烂了,敌人以为他死了,就把他扔到了郊外。哪成想,敌人刚走,毕铁华竟然听到了脚步声……

1941年的沂蒙山区,抗日战争烽火正燃。

一名年轻战士毕铁华不幸落入敌手,遭受了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

敌人用烙铁反复摧残他的身体,直到他血肉模糊、气息奄奄才罢手。以为他必死无疑的敌人,草草将他遗弃在郊野便扬长而去。

被丢弃在野地里的毕铁华其实并未断气。他痛苦地意识到敌人已经离开,但此时的他浑身焦糊,伤处化脓溃烂,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生命之火如同风中残烛。

就在这时,寂静的郊野响起了走近的脚步声。

这脚步声属于一个年轻的女子,她是“沂蒙妈妈”王换于的儿媳。

偶然途经此地的她,发现了躺在血泊中、面目皆非的毕铁华。

看到此状,她毫不犹豫地回应了他微弱的求救声。女子迅速俯身,低声叮嘱毕铁华坚持住,自己立刻转身飞奔回家求援。

很快,王换于和她的丈夫带着简易担架急忙赶到了现场。

看见毕铁华那惨不忍睹的模样,王换于的心揪紧了,眼眶不禁湿润。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位气息微弱的战士抬回了自己家中。毕铁华终因伤势过重陷入深度昏迷。

王换于端来一碗温热的红糖水,用汤匙一点点撬开他的唇齿,耐心地将水滴灌喂进去。

经过细致的照料,毕铁华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

在随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日子里,王换于全家倾尽全力照顾着他。

家中本就稀缺的口粮——小米,成了毕铁华主要的营养来源,仅有的几枚鸡蛋也都煮给了他吃,只为让他尽快养好身体。为了治疗他身上可怕的烙伤,王换于四处奔走打听偏方秘药。

一开始用獾油掺合着头发灰涂抹伤处,后来又找来据说药效奇特的“老鼠油”外搽。

这些土方子气味难闻,王换于却毫不在意,日复一日坚持为毕铁华敷药。

在王换于近乎母亲的精心护理下,奇迹渐渐出现。毕铁华身上那些焦黑的皮肤开始结痂脱落,新的嫩肉和皮肤一点点生长出来。

这个曾被敌人判定死亡的战士,正从鬼门关一步步走回来。

对于王换于一家舍命相救的恩情,毕铁华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表的感激。

相处之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亲厚程度如同血脉相连的至亲。身体基本恢复后,毕铁华郑重地认下王换于为干娘,表达自己永远的孺慕之情。

伤愈的毕铁华惦记着抗日战场,决定尽快归队。

离别前一天,王换于点灯熬夜为儿子准备路上吃的干粮,还赶制了两身粗布换洗衣裳。

油灯下母亲操劳的身影,让毕铁华心潮翻涌,最终忍不住哽咽地喊出了那声在心底徘徊许久的称呼“娘”。王换于听闻,泪水瞬时滑落。

临行之际,她紧握着毕铁华的手,一再嘱咐他:“孩子啊,仗打胜了,一定要回来看看娘。”

毕铁华郑重地跪倒在地,向着干娘深深叩首,声音颤抖却异常坚定:“娘,您放心!”。

重返部队的毕铁华随着革命队伍一路南征北战,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数十年戎马倥偬加上建设时期工作异常繁忙,他虽然内心时时挂念沂蒙山里的老娘,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时间回去探望。

然而,那份救命之情、母子之谊,如同烙印般刻在他心里,从未忘怀。

岁月荏苒,转眼已是41年后。已是离休之身的毕铁华,终于带着妻子和子女,踏上了重返沂蒙故地的路途。王换于已是白发苍苍、年逾九旬的老人。

当毕铁华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呼唤着那声久违的“娘,儿子回来了!”,并双膝跪倒在她面前时,老人浑浊的双眼努力辨认,当终于认清楚这确是自己心心念念了半个世纪的兵儿子时,顿时老泪纵横。那一刻,这对跨越了战火与漫长时光的母子,紧紧相拥在一起,泪水浸湿了彼此的衣襟。

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真正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活例证。

沂蒙山的这位母亲王换于,代表着抗战年代默默奉献的“沂蒙红嫂”群体。

她们以宽广的胸怀和朴实的情感为基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她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革命史册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承载的精神价值足以长存人间。

时光流逝,王换于老人于2003年安详辞世,享年101岁的高龄。

她的离世,标志着那个烽火年代伟大母亲形象的一个时代句点。她的故事被沂南县红嫂纪念馆永久珍藏,成为后人瞻仰和教育的热点。

战士毕铁华离休后定居泉城济南,晚年时常向身边人和晚辈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讲述沂蒙母亲的恩情。他也于2008年走完了人生旅程。

沂南县红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表示,王换于同志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当地的干部群众。

纪念馆的展示资料详细记录了王换于以及其他沂蒙红嫂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和动人故事。

0 阅读:48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