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泽东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泽东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朴宪永联名致函毛泽东请求中国直接出动解放军给予援助时,中国是否出动军队支援朝鲜人民作战,这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是十分艰难的抉择。
胡乔木这个人,从小在江苏盐城长大,原名叫胡鼎新,家里穷,但父亲教书,让他早早接触书本。青少年时进扬州中学念书,那时候社会动荡,他接触进步思想,1930年加入共青团,很快就转党。去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上学,参与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跑到延安,当毛泽东秘书,帮着起草文件,搞理论宣传。胡乔木笔杆子硬,写过党史书,推动党的教育工作。毛泽东呢,湖南湘潭农民家庭出身,从小帮家里干活,1911年剪辫子闹革命,进师范学校,接触新思想。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长征到陕北,抗日时推动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指挥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国家重建。金日成,原名金成柱,朝鲜人,早年随父迁中国东北,加入反日组织,领导游击队,二战后回国建党,推动土地改革。朴宪永,朝鲜南部共产主义者,留学日本,组织罢工,反对殖民,战后领导南劳党,支持统一。彭德怀,湖南穷苦出身,当过矿工兵,1928年入党,领导起义,抗日指挥百团大战,解放西北。新中国后管西北军政,剿匪搞改革。这些人物背景各异,但都卷入那场大抉择。
新中国刚建国,国内一堆烂摊子。西藏没完全解放,台湾岛屿还待收复,战争破坏让经济瘫痪,新区政权不稳,土匪到处闹腾。土地改革刚起步,军队转生产,训练少,武器落后。面对这些,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开会反复掰扯,出兵朝鲜行不行。10月1日,金日成朴宪永信来,要求直接派解放军帮忙。毛泽东他们分析,美国实力强,已进台湾海峡,战火烧到家门口。起初多数人觉得别急出兵,国力扛不住。讨论中,指出中朝唇齿相依,朝鲜败了,东北工业就危险,美国飞机已越境轰炸。还说苏联有条约,能给物资帮手。中国军队数量多,有弱胜强经验,朝鲜人民支持。10月4日5日政治局会,意见渐渐统一,早打比晚打好。分析美国弱点,战线长,运输难,战斗力不如德日。最终决定出兵,10月8日毛泽东签令,改东北边防军为志愿军,彭德怀领队。尽管苏联空中支援没全兑现,还是觉得参战利大,不参损大。出兵保安全,支持抵抗侵略。这抉择真难,但下定了。
志愿军10月19日跨鸭绿江入朝,第一仗云山,包围美骑兵师,摧毁坦克。第二战役长津湖,严寒中突袭,击退陆战队。第三战役拿下汉城,美军撤退丢装备。第四战役阻击汉江,筑工事守阵地,反击坦克。第五战役阵地战,挖隧道抵空袭,坚持战线。战争打到1953年7月停战,志愿军稳住三八线,护住东北。中国得苏联援助,推工业。国际上震惊,美国调整策略。这场仗证明新中国站得住。胡乔木继续在中央干文件工作,1992年北京去世。毛泽东领导国家到1976年逝世。金日成稳住朝鲜,1994年离世。朴宪永战后被控间谍,1955年处决。彭德怀回国当国防部长,1974年去世。这些人物命运各异,但那决定影响深远。 其实回想1950年那事,新中国百废待兴,出兵朝鲜不是小决定。胡乔木回忆毛泽东难下心,就说明风险大。国内经济破败,军队没现代化,对手美国装备顶尖。政治局开会时,好多人先反对,怕打不赢拖累国家。但通过分析,美国虽强,战线拉长,运输费劲,中国有数量优势,经验足,加上中苏条约和朝鲜支持,觉得能行。最终派志愿军,彭德怀带队,证明决策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