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贯一共在阁12年,独掌阁务达7年之久。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12年当中,作为一个帝国首辅,只见过万历皇帝两次面。
沈一贯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书香门第,1531年降生,那时候嘉靖皇帝在位。他从小跟着本地老师学经史,挺用功的,隆庆二年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主要干编修史书和起草文书的活。几年后升检讨,继续在翰林院待着,参与修实录啥的。万历初年,他一步步爬上去,先编修,然后修撰、侍讲学士。那时候张居正掌大权,他没卷入什么派系斗争,就老老实实干活。万历二十二年,他调到南京礼部尚书,管祭祀和教育的事,没多久又被召回北京,加东阁大学士衔,还兼太子少保和户部尚书,正式进武英殿参机要。那时候内阁人少,他开始处理一大堆奏疏。日本侵朝鲜那会儿,他参与军粮筹划和后勤,写了些关于东征的奏议。 万历二十九年,他接赵志皋的班,当上内阁首辅。这家伙为人阴险圆滑,手段挺强势,入阁没多久就把顶撞他的言官袁可立给整下去了。袁可立是沈鲤老乡,和沈一贯不对付,结果被降级调外,后来直接革职。他还卷入党争,被人说成浙党头子,排挤异己。总的来说,他生平就是典型明朝官员路子,从科举起步,一路靠资历和关系爬到顶,但负面事儿也不少,像贪贿、结党啥的,历史书上记了不少。
沈一贯在万历二十三年正式入阁,二十九年升首辅,独掌七年,总共在阁十二年。这期间,万历皇帝懒得管事,基本不上朝,他作为首辅却只见过皇帝两次。第一次是万历三十年春,皇帝病了,召他进乾清宫谈后事安排啥的。第二次是次年秋,矿税争议闹大,他又被叫去,简单问答就完了。其他时候,上疏求见,宫里总推脱,他只能干等着。万历三十年七月,他好几次恳请加阁臣,皇帝才点朱赓和沈鲤进来。三人共事没多久,四年后他和沈鲤闹翻,御史参劾不断,他回击挺猛。妖书案里,他怀疑沈鲤搞鬼,联合别人弹劾,牵扯出郭正域啥的,搞得大狱,僧人达观被打死,好几人遭罪。他还包庇楚王朱华奎,收贿不上奏华勣的告状,反倒先弹劾别人,郭正域上书求查,他又找人整郭下台。 矿税问题上,他起草过废除诏书,但皇帝压着,他让步了,导致税使继续祸害百姓。壬辰战争后期,他推水师出征,帮着立朱常洛为太子,结束国本争。但党争中,他被指浙党领袖,自辩上书,面对弹劾硬扛。这些事儿显示内阁运转多难,皇帝不露面,首辅权力有限,部院自决事,威信没了。他在位时,内阁常关门,政务堆积,靠惯性跑。
沈一贯万历三十四年七月遭御史陈良训、孙居相参劾,上疏四次求去,皇帝准了。他收拾东西回鄞县老家,闲居十年,写《易学》、《诗经注》,还整理嘉靖倭寇史料。泰昌元年,他八十五岁去世,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恭。他的书流传下来,记了不少明中晚期事。内阁在他走后,只剩朱赓一人,上疏军民改革十条,全没落实,御史嘲讽,他称病躲家,阁门关了。万历三十六年,朱赓七十四岁忧愤病逝,没见过皇帝。皇帝诏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入阁,又召王锡爵首辅,但王没上任就死,于慎行七月后病故,李廷机遭十多人弹劾,躲荒庙,上疏三次才准辞。只剩叶向高一人,上书抱怨无力荐贤除弊,坚持七年,称病阁关。 万历四十一年,叶恳请,点方从哲、吴道南入阁,四年后吴走,又剩方独掌到万历四十八年皇帝崩。内阁虚设,皇帝不放权,部院自办事,官员抽签选,司礼太监代批。帝国靠惯性转,会试殿试照旧,中下官升迁随意。万历怠政三十年,国家机器近停滞,矿税祸害深,东林党争起,后努尔哈赤起兵,辽东战紧,明朝衰落加速。这些后续发展,暴露王朝末期乱象,内阁无力,皇帝不管,积弊成灾。
万历怠政不只沈一贯时代问题,整个晚明都受影响。内阁从他开始越来越虚,首辅换了好几个,像朱赓、叶向高、方从哲,全没实权。皇帝不上朝,三十年不露面,政务靠太监和惯例跑。矿税继续征,百姓苦不堪言,言官上书也没用。东林党争从这儿发酵,浙党、齐党啥的互相斗,排挤正直官员,结交宦官。努尔哈赤建后金,克抚顺开原,明军败仗连连,神宗晚年有点想管,但病重无力。 泰昌、天启接上,阉党魏忠贤乱政,明朝一步步滑向灭亡。沈一贯虽退了,但他那套结党营私,开了坏头,后果延续。历史看,这段暴露明制缺陷,皇权过度,内阁成摆设,党争毁朝纲。接地气说,就跟公司老板不管事,高管内斗,基层乱来,早晚倒闭。明朝就这样,内忧外患,亡国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