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通信员在望远镜中,在阵地前沿看到6头牛,有人在匍匐驱赶牛群,仔细一看竟然是失踪的班长许明习,连长生气的要处分他许明习却说:不管你记不记处分,这6头牛我一定得带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仲夏,南疆前线某团团部的铁皮箱里,被翻出一张已经边角卷翘的旧纸条,纸面上用蓝黑色钢笔画着六个不规则的圆圈,旁边写着几个村名和模糊的地址,整理遗物的战士一时愣住了,这张纸条是从许明习的作战服内袋里找到的,已被汗水与血迹浸染,字迹斑驳,却清晰地显露出某种执着的痕迹,没有人知道,在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中,这张看似普通的纸条究竟代表了什么。 四年前的罗家坪大山战役,是许明习第一次立下一等功的地方,那年秋天,他还是个刚满二十岁的尖刀班班长,带着一班人穿插到敌军后方,任务是夺取186高地的制高点,山势陡峭,林密路滑,越军火力密集,前仆后继的突击中,他的脚被弹片撕裂,鲜血染透绑腿,他没吭声,靠着双手一点点往前挪,临近山顶时,敌人从暗堡中投掷手榴弹,他反应极快,用身旁倒下战友的钢盔扣住爆炸物,震耳欲聋的响声中,他的听力从此受损,再也无法听清低声细语。 战斗结束后,三班整整十三名战士牺牲,他在野战医院躺了两个多月,期间亲手整理了每一份烈士遗物,把每一位战友的名字和家庭情况一一记下,尤其有六户人家,来自不同省份,却有着相同的境遇:家境贫寒,耕牛早年病死或卖掉,靠人力拉犁种地,战友牺牲后,八百元的抚恤金买不起一头牛,有的甚至还得靠邻里接济才能下地干活。 从战场归来后,许明习的伤未痊愈就主动申请重返前线,他被调入驻守南疆的某猫耳洞阵地,这是一处隐蔽工事,地形复杂,三面受敌,敌军火力强大,士兵们轮流驻守,几乎无日不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片土地上,他重新拾起那份名单,每晚借着昏黄的灯光,一笔一划誊写那些地址,有人说他太执着,可没人知道,在他心里,那些名字不只是烈士名册上的编号,而是一个个再也回不了家的兄弟。 1984年春,前线出现异常情况,越军开始频繁驱赶牛群试探雷区,试图摸清布雷区域的边界,这些牛多是从沿线村庄征用来的黄牛,在雷区边缘徘徊,有时会踩响地雷,被炸得血肉模糊,许明习注意到,这些牛有规律地被驱赶至特定区域,似乎经过训练,不轻易深入危险地带,他开始记录牛群出现的时间、方向、数量,甚至观察它们的行进路径和警觉反应。 几个月下来,他心中逐渐成型一个大胆的念头,某个夜晚,他利用夜色掩护,悄悄绕出阵地,藏身在低矮草丛与山石之间,贴地前行,在越军疏于防范时,他悄然接近牛群,靠着一截撕裂的绑腿布与背包带,费力地将几头牛拴在一起,再缓缓引导它们朝我方阵地方向移动,过程耗时六个小时以上,期间有数次敌哨巡逻从十米外经过,他一动不动,汗水将迷彩服浸透,泥土与血迹混在一起,几乎辨不出原本颜色。 等他带着牛群回到阵地时,天已微亮,前沿观察哨最先发现情况,立即上报团部,许明习衣衫褴褛,鞋底磨穿,膝盖因长时间匍匐早已血肉模糊,他没做任何解释,只是将那张纸条递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六个地址,每个后面都标注着“牛”字,他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越权擅自行动,有违纪律,团部准备对其严肃处理,然而,当纸条内容传开后,全团陷入沉默。 这六头牛,正是他替那六户烈士家属“索回”的希望,他从未开口请求任何人支持,甚至没告诉战友,整个行动都是他一人完成的,在他的计划中,这六头牛将通过后勤系统悄悄送回内地,分送给那六户家庭,他知道自己可能因此受罚,但他更清楚,若是牺牲的战友地下有知,也许最希望的不过是家里能多一头牛,地里能多一担收成。 牛被送走第三天,战场再次紧张起来,越军调集重兵反扑,151高地成了主攻方向,许明习被安排负责前沿防御工事的巡视与布置,他几乎不眠不休,带人重新布设雷区,修补掩体,甚至亲自扛沙袋加固战壕,7月12日清晨,他独自前往一个潜伏哨口检查情况,山雾还未散尽,林间传来一阵熟悉的牛铃声,他下意识地望去,远处林子里有东西闪了一下光芒。 子弹从八百米外飞来,穿透空气,精准命中他的右眼,他倒下时,手中紧握的不是武器,而是那张写满地址的纸条,血浸透字迹,纸张如同被火灼烧般边缘卷曲,字却依稀可辨。 战后清点遗物时,他的储物柜里有一个铁盒,里面整齐码放着六副崭新的牛铃,每副都用红布包裹,未曾拆封,没有人知道他何时准备好的,只知道这些铃铛最终随牛一起,被送到了烈士的家乡。 信息来源:军事科学院《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史》
1984年通信员在望远镜中,在阵地前沿看到6头牛,有人在匍匐驱赶牛群,仔细一看竟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8 21:15: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