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场,125师擅自撤退,导致数万美军逃走,军长吴瑞林怒道:“若非125师临阵退缩,咱们42军绝对能成第二个‘万岁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冬,朝鲜半岛被冰雪覆盖,山野间不时响起隆隆炮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陌生而残酷的土地上,与世界最强军事力量展开了殊死较量,第二次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转折点,而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较量中,第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殊荣,第42军却永远与这份荣耀擦肩而过,两支部队,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同样的战场,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战役开始之前,志愿军总部针对敌军的部署,设想了一次大规模的包围作战,根据战前判断,敌军主力正沿朝鲜中部的顺川、肃川一线向南撤退,如果志愿军能够从东、西两线同时穿插,形成合围,就有可能一举歼灭美第八集团军的主力,原定由第38军与第42军协同包抄,分别从德川和宁远方向突进,最终在顺川完成合围封闭,然而战前形势变化迅速,第38军提出独立攻击德川,建议由42军单独担任向顺川方向深入穿插的任务,这一提议被总部接受,作战部署随即调整,第38军负责东线,第42军则从宁远出发,沿北仓里、新仓里一线深入敌后,切断敌军退路。 第42军由军长吴瑞林指挥,下辖的125师承担最关键的突破任务,11月26日,125师成功攻占宁远,歼敌八百余人,并缴获大量美军装备和物资,为后续行动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第38军也迅速拿下德川,并向西南方向推进,整个战局按计划推进,两个军团在不同方向上形成钳形态势,逐步向顺川合围。 但真正决定胜负的,并不是早期的顺利推进,而是在敌军主力突围受阻时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力,11月29日,42军125师在向新仓里推进过程中,遭遇了远比预想中更强的敌军防御,原本判断这里仅有韩军残部把守,实则美军骑兵第七团已在此布下重兵,并配属大批坦克与航空兵力,美军调集的骑兵第一师作为后卫部队,意图掩护主力撤退,部署严密,火力强横,志愿军部队尚未完成集结,便遭遇密集炮火与空中轰炸,数百名战士在爆炸中牺牲,抵达前线的125师指挥部面对这样的火力配置,显得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第38军的113师正在西侧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了赶在美军前头封锁退路,该师连续奔袭145华里,仅用十四小时便抵达三所里和龙源里,抢占了关键阵地,极端寒冷中,战士们相互搀扶,靠绑腿拖着昏倒的战友继续前进,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是正在突围的美第九军,装备精良、兵力庞大,然而113师没有一丝犹豫,迅速构筑防线,顶住了敌军的轮番冲击,这场奔袭与坚守,在战后被美军战史称为“不可解释的防御奇迹”。 反观东线的新仓里,125师在初战失利后陷入被动,由于电台失灵,上级命令无法及时传达,指挥层之间沟通受阻,前后调度极为不畅,当天夜里,125师指挥部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作出暂时撤退的决策,意图重新整顿后再发动进攻,这个决定直接导致124师未能及时配合,暴露在美军炮火下,山炮营几乎全军覆没,更严重的是,这一撤退使原本构建的合围态势出现缺口,美军得以在次日凌晨炸毁大同江上的冰面桥梁,顺利南撤。 等到电报命令终于送达时,战机早已错失,志愿军指挥部原本寄望于42军能够在新仓里封锁敌军退路,与38军合力完成合围,但现实是,38军已在三所里牢牢锁住敌军左翼,而42军则因125师的迟疑未能完成右翼围堵,美军在这一夜完成大规模有序撤退,重装备虽部分丢弃,但主力部队基本保全。 战后总结会上,整个志愿军司令部对这次战役的得失进行了反复剖析,38军由于在关键节点果断行动、执行坚决,被正式授予“万岁军”称号,其113师的表现成为志愿军战史上的光辉范例,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挡住敌军钢铁洪流,赢得了整个战役的主动权,而42军虽在宁远及其他地区作战中打出不俗战绩,奈何在新仓里未能完成既定任务,最终未能参与合围,成为战役中唯一的遗憾。 指挥决策的差异,成为影响整个战局走向的关键,第38军在遭遇强敌时没有任何犹豫,迅速部署,坚决进攻,而42军在面对美军空地协同的猛烈火力时,指挥员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选择保存实力,导致战机延误,这样一念之间的抉择,决定了两支部队最终的命运走向。 吴瑞林晚年在回忆录中提到,如果当时能再坚持几个小时,或许整个第八集团军的命运都将改写,他对125师的指挥官并未苛责,但始终难掩心头遗憾,而125师的师长王道全终生保存着一张新仓里作战地图,地图上的大同江冰面留下的断裂痕迹,如同一道战争留下的伤疤,提醒着那一夜曾经存在的可能性。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吴瑞林
1950年,朝鲜战场,125师擅自撤退,导致数万美军逃走,军长吴瑞林怒道:“若非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8 20:29:2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