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当时,被关在“白公馆”的他,穿着破旧的短裤和凉鞋,头上顶着的大大的飞行帽,手扶炮弹,开心的看着镜头,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照相这样开心的事情了吧?
重庆歌乐山脚下,1949年寒冬的浓雾尚未散尽。
当解放军战士凿开白公馆看守所的地面时,混凝土碎块中现出幼小的遗骸。
八岁男孩佝偻的身躯保持着蜷缩姿态,嶙峋的右手紧攥半截铅笔,铅笔头上的齿痕清晰可见。
距离新中国成立只剩二十四天,这位名叫宋振中的孩子成了共和国最年幼的烈士。
在后来建造的烈士陵园墓碑上,人们更熟悉他被难友呼唤的名字,小萝卜头。
时间倒转至1941年深秋,江苏邳州。
共产党员宋绮云接到秘密调令,要求即刻赴西安协助杨虎城部队。
襁褓中的幼子宋振中尚在哺乳,妻子徐林侠默默为丈夫整理行装。
在杨虎城公署任参议期间,宋绮云亲历了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参与起草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后来刊载于《西京日报》头版。
隐蔽战线档案显示,他当时还肩负着建立秘密电台的特殊使命。
危险在1941年农历小年夜降临。
国民党特务伪造家书将宋绮云诱捕。
产后虚弱的徐林侠抱着八个月大的婴孩四处打探,反被特务以"送冬衣"为由骗至西安。
母子二人被押往重庆歌乐山监狱时,狱警登记簿上写着"政治犯家属",这个标注让吃奶的婴儿开始了长达2920天的牢狱生涯。
渣滓洞女牢仅四平方米的牢房里挤着十余名囚犯。
重庆党史研究室保存的调查报告记载:通风口距地三米,粪便桶置于牢门内侧,霉米饭里常掺砂石。
长期缺乏光照和营养,宋振中四肢细如竹竿,脑袋却异常膨大。
同监的江姐摸着孩子肿胀的关节流泪:"活脱脱是个小萝卜头啊!"这个称呼从此在监狱流传。
转机出现在宋振中五岁那年。
徐林侠发起"争取孩童教育权"绝食抗议,全体政治犯以命相搏。
连续五天静默后,典狱长被迫同意由东北军名将黄显声在放风场授课。
歌乐山纪念馆现存黄将军手稿记载:"振中习字极快,三月识五百汉字。"
正是这段特殊教育,让这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学会在特务眼皮底下传递情报。
他把纸条塞进饭钵底层,哼着儿歌穿过层层岗哨。
1949年9月6日子夜,特务杨进兴持匕首闯入监舍。
当刀刃刺进徐林侠胸膛时,宋振中突然扑向凶手撕咬,被狠狠掼向墙壁。
行刑者后来交代:"那孩子倒下时铅笔从衣袋滑出,他爬着抓住了。"
匆匆掩埋尸体的特务在水泥地面留下血手印,正是这道痕迹引导解放战士在三个月后找到遗体。
1980年扩建烈士陵园时,工作人员在宋振中墓穴发现半截铅笔。
铅笔上"中华牌"字样与黄显声将军日记记载吻合:"托人购得铅笔贺其八岁生辰。"
彼时的重庆街头,背着书包的孩童正蹦跳着上学,他们书包里崭新的铅笔盒叮当作响。
那是小萝卜头短暂生命里从未见过的风景。
如今在重庆市实验二小的思政课上,老师会举起铅笔模型告诉孩子:"这支笔重四克,有位同龄人用生命守护过它。"
水泥地下攥紧铅笔的小手,在时光里凝固成永恒姿势,提醒着后来者阳光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