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有人建议要保留汪东兴的职位,但是陈云却认为,如果让他再继续担任,就算我们同意了,那全党同志也不会同意。
1979年中央政治局召开内部会议时,围绕汪东兴的去留问题出现分歧。
有同志提议保留他的领导职务,陈云同志却直言:"让他做领导,没人同意。"
这句话成为汪东兴政治生涯转折的关键注脚。
这位曾执掌中南海警卫大权、参与粉碎"四人帮"的老革命,主动辞去党中央副主席职务,开启了长达三十五年的隐居生活。
汪东兴1916年出生于江西弋阳,与革命先驱方志敏是同乡。
13岁参加红军第十军,19岁随部队抵达陕北。
1947年调任毛泽东警卫员,开启了他与领袖长达三十年的朝夕相伴。
1949年3月23日,他驾驶吉普车引领中央车队进京,亲历"进京赶考"的历史时刻。
当毛主席在颐和园暂歇时,汪东兴正带人在香山双清别墅架设铁丝网。
这里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领袖驻地。
中南海警卫工作堪称汪东兴毕生杰作。
他组建的8341部队构建起铜墙铁壁的安防体系,从访苏专列的路线勘察到日常起居的饮食检测,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
毛主席曾对身边人说:"他在我习惯,不在反而不习惯。"
特殊时期,汪东兴还承担着特殊使命。
受命探望受冲击的老干部。
1967年他秘密将邓小平从江西接回北京,安排住进西山保护所。
1976年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
9月毛主席逝世后,汪东兴察觉"四人帮"异动。
10月6日,他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名义将四人诱至怀仁堂。
当张春桥推门瞬间,埋伏的警卫将其制服。
整个过程仅用35分钟,未发一枪。
当晚政治局紧急会议上,汪东兴拍案警告:"若让这些人得逞,在座各位都将人头落地!"
但历史转折中的汪东兴面临新挑战。
1977年他主持起草华国锋讲话稿时,首次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在真理标准讨论中,他多次在宣传会议上强调"不能砍旗"。
1978年西北组会议上,江一真、于光远等老干部公开批评其思想僵化。
最致命的是1979年政治局生活会上,陈云指出三个关键问题:思想观念落后于新时代,对拨乱反正缺乏认识,继续任职将影响全党团结。
辞职后的汪东兴回到北京西单胡同小院。
客厅悬挂着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书柜里整齐码放县史志稿。
他拒绝所有社会活动邀请,唯独对家乡弋阳的修史工作倾注心血。
1992年审阅《弋阳英烈传》时,他坚持增补方志敏和余汉潮的篇章:"方志敏是全国人民的榜样,余汉潮是我革命的引路人。"
工作人员记得,老人戴着老花镜校对文稿时,总要把铅笔削得尖尖的。
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汪东兴必到毛主席纪念堂。
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他坐着轮椅献花,在汉白玉坐像前停留许久。
有记者追问对历史评价的看法,他只摆摆手:"我不过是个警卫员。"
两年后汪东兴逝世,讣告中"为粉碎'四人帮'作出重要贡献"的评语,为这位传奇警卫长的功过留下历史定论。
晚年的汪东兴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作息。
清晨六点准时起床,在院中打太极时总要面朝中南海方向。
书房里珍藏的8341部队花名册,每页都留有批注。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悄悄捐出全部积蓄,汇款单署名"老兵"。
家乡修建方志敏纪念馆时,他寄去珍藏多年的《可爱的中国》手稿复印件,扉页写着:"给年轻一代的火种。"
2015年8月21日,百岁老人安详离世。
追悼会上没有播放哀乐,而是他生前最爱的《东方红》。
治丧委员会收到的挽联里,有幅落款"江西弋阳乡亲"的特别醒目:"护驾三十年忠魂不灭,除奸一夜间青史留名。"
灵堂正中的遗像,选用的是1949年他站在香山别墅前的照片。
那时他刚完成领袖驻地布防,眼神里透着警卫战士特有的锐利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