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随军记者拍下了一位将军的遗容!照片中,已经牺牲的将军满身血污,头上还绑着厚厚的绷带,穿着破旧,躺在极其简陋的担架上,双拳紧握,似乎死得心有不甘。
陈钟书,1891年出生在云南安宁一个穷苦人家,家里八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11岁就辍学给人放牛,17岁为了还债,拿12吊铜钱把自己“卖”给了滇军,当了个大头兵。那年月,军营里条件苦,训练狠,他瘦得像根竹竿,却咬着牙坚持,练出了一身硬本事。1911年,云南辛亥重九起义,他跟着部队上街打仗,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他端着枪,硬是冲在前面,胆子大得让人佩服。1915年护国战争,他又跟着滇军讨伐袁世凯,几次冲锋陷阵,立了不少功。1923年,他被送去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穿着粗布军服,天天在操场上操练,练得满头大汗,枪法和战术都突飞猛进。毕业后,他在龙云的近卫团当了营副,1927年“六·一四”政变,他带队掩护友军撤退,立下大功,龙云直接提他当了滇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八师第三旅第五团少将团长。1931年,他调到麻栗坡当边防督办,山路崎岖,他走村串寨,了解地形,琢磨山地作战的门道,边境百姓都说他是个实在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钟书被调到第六十军第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当旅长,带着部队直奔抗战前线。1938年3月,日军集结第五、第十师团,气势汹汹要拿下台儿庄,打通津浦铁路。陈钟书奉命增援,带着第五四二旅驻守台儿庄北边的邢家楼一带。战场上,麦田一望无际,没啥遮挡,日军飞机大炮坦克齐上阵,火力凶得吓人。4月22日,敌机低空扫射,炸弹轰得地动山摇,炮火把地面炸出一个个大坑。陈钟书带着部队硬扛了一天一夜,弟兄们没吃没喝,累得快趴下了,但没一个退缩。麦地里全是敌人尸体,血腥味刺鼻,我军也伤亡惨重,阵地上一片狼藉。4月23日下午,日军又纠集步兵骑兵,坦克开道,铺天盖地压过来。陈钟书亲自带队,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进敌群,刺刀翻飞,一口气干掉了14个日军,血染军装,愣是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弟兄们看旅长这么猛,士气大涨,喊杀声震天,敌人丢下一堆尸体,狼狈逃窜。可就在这时候,一发炮弹飞来,弹片从他右眼穿进,后脑飞出,他倒在血泊里,嘴里还喊着冲锋。战友赶紧把他抬上担架,准备渡过运河送往徐州抢救,路上血流了一路,他却没挺过去。 陈钟书牺牲时才47岁,战友在运河边整理他的遗体,找到一封早就写好的遗书,纸上字迹工整,说了三十年从军的心愿:保家卫国,哪怕牺牲,也要葬回老家安宁。那一刻,随军记者冒着炮火,拍下了那张照片:他躺在简陋的担架上,军装破烂,满身血污,头上裹着厚厚的绷带,双拳紧握,像在诉说不甘。台儿庄战役打了27天,我军伤亡近两万,歼敌无数,硬是把日军打得抬不起头,史称“台儿庄大捷”。1945年,国民政府追授陈钟书为陆军中将,1984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他的遗体运回云南安宁安葬,墓前青松挺立,家乡人提起他,个个眼含热泪。这场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人的血性。陈钟书的牺牲,是无数抗战英雄的缩影,那张照片,成了那段血泪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