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去世,被埋在了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朱元璋听说后,忙派人去挖开他的墓地,并锯开棺材头,谁知里面竟然没有尸体,只有一本翻开的书,书上的六个醒目大字,吓得众人两腿发抖。 带队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攥着刀柄的手沁出冷汗,他凑过去细看,那本书是翻旧了的《大明律》,摊开的页面上用朱砂笔圈着六个字——“开棺者斩立决”。
这字写得笔锋凌厉,倒像是刘伯温生前批阅公文的笔迹。他脑子里“嗡”的一声,想起出发前朱元璋的嘱咐:“掘地三尺也要看看,他到底藏了什么。”现在看来,哪有什么秘密,分明是早就料到有这一天,提前设下的警示。 挖墓的民夫们早瘫在泥里,有人哆嗦着说:“刘大人怕是成仙了,知道咱们要来。”佥事抬腿踹了他一脚,可自己的声音也发虚:“胡说什么!把书收好,回禀陛下。”
他不敢再动那口棺材,连泥土都让人原样填回去,好像刚才的挖掘只是一场幻觉。可那六个字像烙铁,在每个人眼里烧得生疼——谁都知道《大明律》是朱元璋亲定的法典,现在用他自己的规矩堵他的嘴,谁敢不怵? 消息传回宫里时,朱元璋正对着刘伯温的遗像发呆。他捏着那本《大明律》翻了又翻,突然把书摔在地上:“这个老东西!死了都要算计朕!”可骂归骂,他终究没再追究挖墓的人。太监们私下议论,陛下那晚在书房坐了整夜,烛火到天亮都没灭,窗纸上的影子一会儿是踱步,一会儿是对着空椅子说话,倒像是在跟谁吵架。 其实刘伯温的“未卜先知”,不过是看透了朱元璋的性子。他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时,就常说这位主公“可共患难,难共富贵”。
晚年告老还乡前,他特意让儿子把自己的书稿都献给朝廷,连贴身的玉佩都换成了普通的瓷簪,就是怕被安上“私藏异志”的罪名。现在这出“空棺计”,更像是给朱元璋留了个体面——真要挖出尸体来,无非是证明帝王多疑;可空棺加律法,倒成了老臣最后的规劝。 后来有人在青田县见过一个穿布衣的老者,长得极像刘伯温,只是须发都白了,在渡口帮人看风水。问起姓名,他只说姓刘,爱说“风水再好,不如人心正”。这话传到宫里,朱元璋听了没说话,只是让人给刘伯温的老家送去了十石米,还免了当地三年的赋税。 说到底,这场闹剧里最可怜的是那些挖墓的人,最尴尬的是朱元璋。一个想靠权势窥探人心,一个用智慧保全尊严。刘伯温没留下尸体,却把“君臣相疑”的病根留在了史书里——就像那本《大明律》,写满了规矩,却管不住帝王心里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