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

鉴清评趣 2025-07-27 20:13:19

“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跑来的? 一则短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视频里,一位名叫安娜的乌克兰姑娘她对着镜头抱怨,直言在中国“不好混”,这句简单的牢骚,却迅速点燃了公众的讨论。 要理解她的困惑,还得从她在德国的经历说起。俄乌冲突后,安娜作为难民来到德国,随即被欧洲优厚的福利制度所拥抱。根据欧盟的“临时保护令”,她每月能领到550欧元(约合人民币4200元)的补贴,还有免费的住所。 这样的待遇,甚至超过了部分德国本地的低收入工作者。有了这份保障,安娜心安理得地过上了“躺平”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逛街晒太阳,工作二字,从未进入她的计划。 然而,这种看似慷慨的福利,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庇护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温柔陷阱”。一部分像安娜这样的难民,发现不工作也能活得不错,便彻底放弃了融入当地劳动市场的念头,成了“福利巨婴”。 更有甚者,动起了钻空子的歪脑筋,通过重复登记骗取补贴,把国家善意当成了提款机。随之而来的,是难民聚居区治安的恶化,盗窃、抢劫事件频发。德国民众的耐心被迅速耗尽,他们辛苦纳税,却要供养一群不劳而获还制造麻烦的人,这种不满情绪最终传导至政府。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德国调整了政策,对难民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么找工作,要么离开。安娜因拒绝工作,最终被德国“客气”地请出了国门。 谁知,这段经历并没让安娜反思。在她看来,问题不出在自己身上,而是德国的政策变了。她听说中国发展快,上海更是国际大都市,便想当然地认为,如此富裕的地方,福利待遇想必不会差。于是,她满怀期待地来到上海。 初来乍到,摩天大楼与便捷的地铁确实让她震撼,可当她向有关部门表明难民身份,希望能获得免费食宿时,却碰了一鼻子灰。工作人员明确告知:中国没有无条件的现金救济,但可以帮助她介绍工作。 这个回应让安娜彻底懵了。习惯了在德国伸手拿钱的她,无法理解“必须工作才有报酬”的逻辑。她也尝试过几份工作,不是嫌累就是嫌钱少,没一份能坚持下来。 从德国带来的积蓄很快见了底,她这才切身体会到,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得靠钱,而钱,必须靠自己挣。走投无路之下,她录制了那段视频,吐槽中国“太没人情味”,字里行间满是对德国那段“神仙日子”的怀念。 视频一出,中国网友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的。评论区里,指责她好逸恶劳、被福利养废的声音占据了主流。大家普遍认为,指望在中国不劳而获,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自己都是靠双手打拼,凭什么要养一个巨婴?”“不喜欢就回去,中国不搞福利养懒汉这一套。” 更有人好奇,中国并不接收国际难民,她究竟是如何入境并产生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不久,视频被下架,安娜的社交账号也再无更新,她的“福利漂流记”在中国显然走到了尽头。 安娜的这场“物理碰瓷”,恰好揭示了中西方在社会福利观念上的根本差异。欧洲的高福利模式,建立在普世人道主义和高税收基础上,强调对个体的无条件保障。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巨大的财政压力,以及可能削弱个人奋斗意愿的“福利病”。 相比之下,中国长期奉行的是“多劳多得,自力更生”的原则。福利与贡献挂钩,旨在激励劳动、保障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严防“养懒汉”拖垮整个体系。 难道真是中国社会太“没人情味”吗?或许,这更多的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有网友直言:“德国是发达国家,家底厚实。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民生保障都还在路上,哪有余力去当‘世界保姆’?”这种声音代表了多数国人的心态:人道关怀要有,但必须量力而行,守住自己的发展底线。盲目效仿西方模式,结果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没帮到别人,还可能拖垮自己。 安娜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窘境,更是两种社会逻辑的迎头相撞。它也给所有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提了个醒: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成熟的社会,既要有人道主义的温度,更要有奖勤罚懒的规则。而那句老话或许从未过时:无论身在何处,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才是立足于世最硬的道理。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

0 阅读:1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