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访华前先到日本,开口一句话让日方惊出冷汗,转头就找中方解释“绝无此意”

天天纪闻 2025-07-24 16:09:48

冯德莱恩访华前先到日本,开口一句话让日方惊出冷汗,转头就找中方解释“绝无此意”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来华参加中欧峰会前专门去了一趟日本,在与日方会谈中开口就提出欧日两方应建立联合开采稀土的“竞争力联盟”,并围绕贸易和技术制定全球性规则,以“抗衡”东大在全球关键矿产领域占据的主导地位。然而据日经社等日媒报道,日方不仅对此未置一词,还转头就通过私下渠道向东大方面解释“日方绝无此意”。 冯德莱恩这次访日的时间点很微妙。中欧峰会在即,她却先跑到日本,表面上是加强欧日合作,实际上是想在稀土这个敏感领域做文章。 据日经社等媒体报道,她在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谈时,一开口就提出欧日应建立联合开采稀土的“竞争力联盟”,还说要围绕贸易和技术制定全球性规则,目标直指“抗衡”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可背后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欧洲想拉着日本一起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甚至想在关键领域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可冯德莱恩没想到,日方对她的提议反应冷淡,不仅未置一词,还转头就通过私下渠道向中方解释“日方绝无此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日本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但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很深,尤其是在稀土领域。日本80%的镨钕氧化物都得从中国进口,而镨钕是生产高性能磁铁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行业。 今年4月中国对稀土磁铁出口实施管制后,日本车企已经叫苦不迭,铃木汽车甚至因为零部件供应中断暂停了部分生产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哪里敢公开支持欧盟的“竞争力联盟”,得罪中国无异于断了自己的供应链。 更深层次来看,日本在中美欧之间一直采取的是平衡策略。一方面,日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是美日同盟的重要一方;另一方面,日本又不想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毕竟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冯德莱恩的提议,本质上是想把日本拉进对抗中国的阵营,这与日本的国家利益不符。日本清楚,如果公开支持欧盟,不仅会影响现有的稀土供应,还可能引发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反制措施,比如限制其他关键原材料的出口,或者在东海、台海等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因此,日方选择了沉默,并私下向中方解释,以避免事态升级。 冯德莱恩的提议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欧盟在稀土领域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虽然欧盟近年来在格陵兰岛、非洲等地推进了多个稀土开采项目,但这些项目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面临着环保、资金等诸多难题。 法国今年3月启动的欧洲第一家大型稀土回收工厂,进展缓慢,而且即使建成,也只能满足全球稀土需求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中国在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材料应用等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技术积累深厚,成本控制能力强,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其次,日本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高端磁体制造等细分领域,但其整个稀土产业都是挂在中国供应链上的。日本所谓的“城市矿山”技术,也就是从废旧电子产品中回收稀土,成本是中国冶炼同类产品的3倍以上,而且只能回收部分元素。 即使欧日合作能够取得一定进展,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更无法动摇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日方可能认为,与其投入大量资源去搞一个不切实际的“竞争力联盟”,不如维持现有的供应链,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来满足自身需求。 此外,冯德莱恩的言论还暴露了欧盟在战略上的短视。欧盟一方面享受着中国稀土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削弱中国的优势,这种既想占便宜又不想付出的做法,显然难以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日本作为一个务实的经济体,自然不会为了欧盟的政治诉求而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冯德莱恩访日事件反映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复杂性。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关键矿产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既是资源禀赋的结果,也是数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的成果。 欧盟和日本试图通过合作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现实情况是,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突破的。 对于中国来说,冯德莱恩的提议和日方的反应都在意料之中。中国一直秉持开放态度,愿意在符合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开展稀土合作。 同时,中国也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比如研发“无重稀土磁体”技术,降低对重稀土的依赖,从而削弱其他国家在高端领域的专利壁垒。 冯德莱恩访日提出的“竞争力联盟”,看似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实则是欧洲在稀土焦虑下的无奈之举。日本的冷淡反应和私下解释,反映了其在中美欧之间的清醒判断——在关键利益面前,政治口号永远抵不过经济现实。

0 阅读:183

评论列表

舍院草深

舍院草深

2
2025-07-24 16:55

冯德莱恩太幼稚了!!!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