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

青史如烟啊 2025-07-23 16:16:30

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当年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蜀汉的顶梁柱。当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回成都,举国哀恸,刘禅素服辍朝,百姓焚香泣涕。

而在这片铺天盖地的悲声中,一份奏疏却如淬毒的匕首直刺灵堂,安汉将军李邈写道,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今殒没而宗族得全,实乃大小同庆之事!

要知道诸葛亮可是蜀汉的天,可以说没有他的话绝对没有当时的鼎盛。

而李邈在蜀汉政权中,他以直言敢谏著称。

虽曾公开批评刘备取益州的正当性,但因才智受刘备赏识,后成为蜀汉官员。

诸葛亮主政期间,因政治理念分歧对其多有不满,甚至在诸葛亮病逝时公开嘲讽苍天有眼。

话说李邈的狂,早刻在骨血里。

出身广汉郪县李氏的他,兄弟李朝、李邵并称李氏三龙,但是唯独他因“疏狂率直”被排除在外。这份格格不入,成了他命运的伏笔。

当刘备夺益州后宴饮群臣,新归顺的李邈竟当众发难,说啥刘璋视君为宗室,君反夺其基业,此非义举!

在面对刘备“何不助刘璋”的诘问,他直言力不能及。

当刀斧手闻声欲动,诸葛亮急急拦下,他才捡回一命。

按照正常来说刚捡回一条小命的他本应该闭嘴老实点,但是他偏不,他却将狂言刻作勋章。

在228年街亭败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时任丞相参军的李邈再度进谏,秦赦孟明终成霸业,楚杀子玉二世而衰!

他就是在暗讽诸葛亮心胸狭隘,北伐必败。

这话一说出口刘备的脸当时就黑了,而他当即被遣返成都。

直到六年后诸葛亮病逝,蜀汉天倾地坼。

刘禅缟素三日,百官悲泣如丧考妣。

而李邈却在此时递上那封索命奏疏,他将诸葛亮比作汉末权臣吕禄、霍禹,称其拥兵自重威胁皇权,身死反是社稷之幸。

字字如冰锥,扎进举国的哀痛里。

可阿斗岂会听他片面之词,要知道阿斗对诸葛亮的信任是高度依赖且近乎绝对的,但并非毫无保留的盲目信任,而是基于政治现实和情感纽带的理性选择。

但从那一声声相父就可以看出来。

再说刘禅凭借相父的出师表独守蜀汉29年,足以见得他不是昏庸之辈。

刘禅展开奏疏时,指尖或许发颤。

史料记载“勃然大怒,但深宫中的帝王远比表象复杂。

他未当场发作,反将奏章压下两日。

朝堂暗流汹涌,御史台请诛李邈的声浪愈高,他却突然召见李邈赐酒赏袍,温言道:,心在言,朕心在孝,各安其所罢。

次日调令即下,李邈升任广汉太守,即刻离京。

明升实贬的流放,比刀斧更诛心。

当他远离成都权力中枢,狂士再无发声之机,最终湮灭于地方任上,卒年不详。

而李邈当真只为泄愤?蛛丝马迹指向更深层的角力。

学者罗开玉分析,李邈代表益州本土豪族,对诸葛亮压制地方势力的政策积怨已久。

其弟李邵任益州治中,家族盘根错节。

诸葛去世正是权力洗牌之机,他赌上疏可撬动朝局,却错估了刘禅的隐忍与决断。

史家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中道破关键,常璩向来不评罪诛之臣,却独赞彭羕与李邈,“意以为冤故也”。

这“冤”非指其言无罪,而是政治清算的残酷—,权贵需要祭旗者,狂直者注定献祭。

李邈死后,蜀汉权柄平稳过渡。

蒋琬、费祎相继主政,延续“不设丞相”的旧制,却承袭开府录尚书事之权。

刘禅借诛李邈一事,既震慑了暗潮汹涌的益州派,亦昭示皇权威严,诸葛丞相不可辱,更不可替。

狂士以血验证了一条铁律,庙堂之上,真话未必可贵,时机才定生死。

当哀思已成国本,逆鳞之言便不是诤谏,而是取祸的薪柴。

千年风雨淘尽英雄骨,成都武侯祠香火不绝,而广汉荒冢早无迹可寻。

狂言溅血的一瞬,已写尽所有庙堂悖论,清醒者未必聪明,刚直者未必得生。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