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元年,紫禁城内气氛异常压抑。新皇朱载坖刚刚登基,还未改元,却已在乾清宫做了件让群臣不敢相信的事。他一纸诏书,废了嘉靖皇帝辛苦营建几十年的道场,把被押在诏狱的直臣海瑞释放复职。这位东宫二十年不闻政事的太子,一出手就是砍向祖宗遗产,砍向庙堂潜规则。
如果说明朝哪个皇帝最迷信,那非嘉靖莫属。他不住宫殿,不理朝政,却在宫中斋醮祈炼,建坛设殿,延请道士,夜夜焚香修法。他花了大量银两营建玄修道场,把权力让给内阁,却把精神寄托给了玉皇太上。
这些年,全国财政紧张,百姓疲于徭役,士人叫苦连天。可嘉靖依旧迷信不止,还将反对者视作“触犯天道”。有人敢上奏,便是“扰圣”,轻则贬职,重则问斩。
就在这种背景下,海瑞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了一篇《治安疏》。这封奏折并不长,却句句戳痛嘉靖。海瑞直言:“皇帝荒政,沉湎道术,不问民生。”结果可想而知——他被下诏狱,关入阴湿牢房,等待发落。
文臣们吓傻了。没人再敢提“道场二字”。嘉靖的晚年,就是这样在坛庙钟磬与腐败沉疴中渡过的。而这期间,东宫里的太子朱载坖,也被迫沉默。
他不被宠。他母亲出身低微,父皇看不上。他连太子册立都是在反复斗争后争得。于是他学会了韬光养晦,学会了闭门读书,学会了什么都不说。可他心里清楚,国家不堪,根在道场,也在官场。
1567年,嘉靖驾崩。太子朱载坖继位,是为明穆宗。年号尚未更换,政令尚未稳定,他就突然干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罢黜道场,封禁玄修,驱逐道士,停供法事。
一纸命令,几十个道观关停,大批道士出宫,玄门清供瞬间断绝。这些道士当年凭着嘉靖宠爱横行无忌,如今被一夜清洗。整个皇宫都陷入一种怪异的沉寂。
而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紧接着他又下诏释放海瑞。那个在前朝几乎要死在牢中的直臣,如今堂堂正正回到庙堂,官复原职,还加官进爵。明面上叫“昭雪”,实则是“警告”。
满朝文武都看明白了:这位新皇帝不是嘉靖第二。他不玩玄修,也不怕士人;不信谶语,也不靠道法。他上来就是清扫战场,一刀切,切得干净利落。
老道们惊惧,内阁哑然。几位靠道士起家的宫中老人被悄悄罢免。新的秩序开始建立。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这个在东宫读书二十年的人,原来是在冷板凳上磨刀。
海瑞出狱那天,京师街头议论纷纷。他原本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朝廷,但却被皇帝亲自下旨召回。不是闲职,而是实权大理寺右丞。
海瑞一贯刚烈,出了狱还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他连谢恩都没多说,转身就上书建议整顿边政,改革徭役。很多人等着看他“触霉头”,可偏偏皇帝不但不压,还亲批奏章。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皇帝不仅要清除道场遗毒,还要借用这些“刺头”搞一轮真正的整顿。
朝堂气氛陡变。那些靠着奉迎苟活的旧臣开始坐不住了。新政风起,宫禁清明,内库财政重新核算,贪官污吏人人自危。
海瑞也不是一人战斗。他联手张居正、徐阶、高拱等人,从吏治到财政,从边防到市舶,步步推进。
而整个宫廷的风气,变了。从前是道士念咒,宫女烧香;现在是群臣讲法,皇帝批案。
隆庆朝虽短,仅六年,却留下许多长远变革。他废除了嘉靖时期的闭关锁国,开放海禁,恢复中外贸易。福建、浙江、广东的商船重新驶向海外,外贸恢复。
他下令清查冗官,减税赈灾,尤其关注边疆军备。对蒙古实行和谈,缓解了边患。他重用清流,建立起一支“实干型”官僚班子。整个国家像一台沉睡许久的机器,被他一点点重新启动。
而这一切,从释放海瑞开始,从关闭道场开始。从那个宫廷最不起眼的太子,坐上龙椅后亮出第一把刀开始。
他没有治天下的时间,却留下了治天下的方向。他像一股春风扫过嘉靖余烬,点燃了张居正改革的引线。
1572年,隆庆帝病逝,年仅36岁。他的在位时间不长,可在那个道场占政、腐败横行的末世之后,他的存在像一场及时雨,润物细无声,却洗净沉痾旧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