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规模最大的瘟疫,“不务正业”的张仲景用了十年时间终于将其攻克,没想到此药方居然对近几年出现的新冠有奇效。
当年突然出现的全国性瘟疫高达12次,几乎每两三年就爆发一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记录: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本来已有5600万人口的中国,仅剩不到1600万人。这一切,深深刺痛着张仲景的心。
建安年间,张仲景孝敬父母,为人清廉,被推举为孝廉。在当时成为孝廉才有机会做官,很快张仲景就被任命为长沙太守。
长沙太守可管理9个县,相当于市长之职。但做官不是他的本意,又迫于无奈,只得去长沙上任。
原来,孙仲景因为小时候看了扁鹊的相关故事,他特别崇拜扁鹊,立志成为扁鹊那样的名医。
所以他10岁就开始拜访名医,又拜了当地神医张伯祖为师。小小年纪的他学习非常刻苦,无论是上山采药,还是跟随师父出诊看病,从不怕苦怕累。
因此,张伯祖很器重他,把自己宝贵而丰富的经验,都传授给了他,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在医学上有一番成就。
不巧张仲景那在朝廷做官的父亲,希望儿子能走仕途,种种努力后,儿子终于被任命为长沙太守,这结果终于遂了其父的心。
只是这张仲景的心始终不在从政上,一有机会就练习医术,总想着能用医术救治百姓。
直到一次外出时,他看见一个老婆婆跪求一名巫师为自己儿子治病。张仲景一看病人明显是身体上的疾病,而巫师为了骗钱说的很玄乎。这样下去,必定耽误了孩子的病情。
张仲景很是气愤,他制止了巫师,又给病人开了治病药方。回到家的张仲景,想到朝廷腐败,为官者不管百姓死活,只知道搜刮钱财,他彻夜辗转、寝食难安。
他希望自己能身先士卒,为身受病痛折磨的百姓解决烦恼。那时封建制度规定,为官者是不能进入百姓家的,于是他左思右想,终于有了一个好办法。
他让部下贴出告示,每月初一、十五太守坐堂为百姓免费看病。百姓看到告示,仿佛看到了救世主,每逢初一、十五大堂都挤满了患者,还有人为了看病远道而来。
张太守的医术,也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高,他在大堂为百姓看病,深得百姓爱戴。但在官场,他属于另类,常常受人排挤。 这种现象也非常让张仲景心灰意冷,后来他决意辞去长沙太守的职位返回家乡。没想到在返乡南阳(今河南)途中,他看到遍地尸体白骨,千里无鸡鸣,无比凄惨。
那时连年的瘟疫和战乱,许多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别提拿药治病了,瘟疫又是大范围的传染病,加上天花、疟疾、鼠疫等等,真正是民不聊生、尸横遍野。
东汉末年的瘟疫,是历史记载中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疫情蔓延到各个角落。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医药短缺,五分之四的人都未能幸免,完全超过战争的可怕程度。
回到家乡的张仲景,看到家族中已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瘟疫,他发誓一定要攻克瘟疫,解决病乱。
那时,瘟疫的别称是“伤寒症”,据记载此瘟疫:发病急、易反复、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被传染就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甚至血瘀等症状,且血瘀人就会耗尽精力而亡,所以死亡率非常高。
其治疗难度非常大,张仲景刻苦研究《素问》《灵枢》《阴阳大伦》等古典医书。详细分析记录患者的症状,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不同症状,伤寒的入侵程度,诊脉后对症开方。
十余年的不断努力,张仲景最终把“伤寒症”分成6个层次,寻找到8种方法来治疗不同人群的伤寒症,最终写成《伤寒杂病论》著名医书。
这些方式的横空出世不但结束了消耗51年之久的瘟疫,还为后世的医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
时至今日,新冠疫情仍可用到张仲景的方子,比如连花清温和金花清感两种中药方剂,皆来自《伤寒杂病论》,可见张仲景及其成就的影响深远。
在那个艰苦岁月,张仲景把自己逼成医圣,不光救了东汉的人,也为世代炎黄子孙减轻了很多病痛。
用户96xxx10
高估了中医,低估了自愈能力,抵抗力弱的死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