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的生存逻辑一万年都不会改变:在中国强大时示弱、在中国虚弱时入侵,即便如今日本被美国拴上铁链,也改变不了他们的DNA。八国联军侵华有日本,甲午战争是日本,抗日战争还有日本。 回溯百年的跌宕岁月,甲午战争的炮火在清王朝暮气沉沉之际被点燃。1894年,日军悍然炮击中国运兵船“高升号”,致使其沉没。此事件实则是清廷外交斡旋失败与日本蓄谋已久的野心的双重体现。 北洋水师威名远扬,日本并非不知其锋芒存在,然而这个国家的赌徒本性在评估对手虚弱后猛然显现。马关条约的屈辱内容——割地赔款,正是日本精妙计算清王朝腐朽衰弱并作出掠夺利己选择的恶果。 八国联军侵华之役,日本军队的身影格外活跃于京津战场。这非简单追随洋人之姿,它更深层映射日本对华态度的根本逻辑思维:大陆方向稍显衰弛,必为其图谋所趁。 联军档案中明确记录日军派遣军力达到两万多人之众,这行动背后蕴含的是对清王朝主权彻底崩塌时的窥探与觊觎,正是日本外交思维中“趁虚而入”法则在历史舞台上的冷酷实践。 至全面侵华战争,这“趁虚入侵”法则更是被日本推向极致。十四载侵略战争,乃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趁中国内忧分裂、国力涣散之机发动的罪恶劫掠。 日军当年即占领东北并非一时疯狂之举,反而经过精心设计。《对华政策纲领》这样的机密文件,把吞噬中国设定为重要战略目标。日本对中国力量的判断出现本质错位,是其最终溃败之源。 历史从不重复,但其中的规律如同灯塔般为后人指引。日本今日的境遇已非历史可简单定义——美国铁链缚其身,使其无力再次上演过去百年的侵略戏剧。 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个岛国近年来策略的微妙变化时,历史的逻辑规律依旧潜藏于暗处,伺机而动。安倍晋三执政后期,其加速推动修宪扩军的政治动向,正是日本面对中国力量上升时焦虑心态的明确表达。 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力推大幅提升防卫费。其表面强调“安保威胁”,实则映射出对中国发展势头的忌惮。 我们需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基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变异复活。其右翼势力试图通过篡改教科书等手段淡化历史、美化侵略罪行。 这种行为本身,既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未来和平契约的潜在威胁。但正如中国在钓鱼岛、南海坚决维护主权的行动所证明的,今日中国拥有足够力量捍卫自身的核心利益——历史悲剧重演的真正条件已从根本上不再具备。 放眼未来,中日关系的前路仍有风浪。从东海的对峙到外交上的试探交锋,日本对华策略时常显露矛盾的本质:既离不开中国巨大的市场引力,又难掩其安全焦虑所导致的自我强化恐惧。 这种焦虑深植于日本岛屿地缘特性与生存经验之中,然而,右翼势力却蓄意鼓噪、肆意扩大这种焦虑,实在令人难以忽视。 因此,中国坚持通过经济文化等多路径沟通加深民间了解,以持续发展的力量构筑互信基础,正是破解千年循环魔咒、促成历史性和平共生的关键答案。 素材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官方账号 2025-06-12 09:44
日本这个国家的生存逻辑一万年都不会改变:在中国强大时示弱、在中国虚弱时入侵,即便
梅梅谈世界
2025-07-21 10:48: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