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军方媒体报道,中国的霹雳S型空空导弹已经问世,2020年立项历经5年2025

天天纪闻 2025-07-18 17:46:04

美媒军方媒体报道,中国的霹雳S型空空导弹已经问世,2020年立项历经5年2025年终于研制成功,它的成功打破了空空导弹只能射程500公里的神话。 现在空战的节奏越来越快,对手的飞机也越来越先进,像美国的F-22、F-35这些隐身战机,还有预警机、加油机这些“空中大脑”,普通的导弹根本够不着。 以前的空空导弹,就算射程能到500公里,打打普通目标还行,但遇到高速机动的隐身战机或者躲在后方的预警机,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所以咱们国家从2020年开始,就下决心要搞一款能突破这些限制的新型导弹,这就是“霹雳S型”的由来。 研制过程可不容易。一开始,科研团队就遇到了好几个大难题。首先是动力系统。传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虽然爆发力强,但持续时间短,导弹飞到后半段速度就下来了,打远距离目标就有点费劲。 而冲压发动机虽然能持续提供动力,但在高速下的稳定性又不好。怎么办呢?科研人员想到了把两种发动机结合起来,搞了个“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组合。 这种设计能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多次点火,既保证了初始速度,又能在末端保持高速,就像给导弹装了个“加速器”,一下子把射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后是热防护的问题。导弹飞得越快,和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就越大。“霹雳S型”在大气层边缘飞行时,速度能达到9马赫,也就是差不多每小时11000公里,这时候导弹头部的温度能飙升到1200多摄氏度,普通材料根本扛不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耐高温,还能有效隔热,就像给导弹穿了一层“防火衣”,保证里面的电子设备不会被烧坏。 制导技术也是个大挑战。要在几百公里外精准锁定目标,尤其是那些会做高机动动作的战机,传统的雷达导引头根本跟不上。科研人员想到了用“卫星中继+红外成像+主动雷达”的复合制导模式。 导弹发射后,前半段由预警机或者无人机通过卫星数据链引导,接近目标时,红外成像导引头能“看”到敌机发动机的热信号,主动雷达再在最后阶段锁定目标,就算敌人用干扰手段,也很难摆脱。 经过五年的努力,“霹雳S型”终于在2025年夏天迎来了关键测试。测试那天,导弹从歼-20战斗机上发射,直接飞向500公里外的靶标。这个靶标可不是普通的靶子,它模拟的是一架以1.5马赫速度飞行、能做15G过载机动的隐身战机。 结果导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稳稳地命中了目标。更厉害的是,测试中还发现,“霹雳S型”的实际射程可能远远超过500公里,有专家推测,它的最大射程可能达到1500到2000公里,这意味着咱们的战机在自己的领空就能打击敌方纵深的目标,像预警机、加油机这些“高价值目标”,以后都得躲得远远的。 “霹雳S型”的成功,对咱们国家的空军来说意义重大。以前咱们的战机在面对敌方隐身战机时,总是有点被动,现在有了这款导弹,情况就不一样了。 歼-20搭载“霹雳S型”后,能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就算是美国的F-22、F-35,也得重新掂量掂量。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威胁到敌方的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这些飞机是现代空战的“大脑”,打掉它们,敌人的整个空战体系就瘫痪了。 在国际上,“霹雳S型”的亮相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军方的媒体直言,这款导弹的出现改变了空战规则,美国现有的防空系统很难有效拦截。 俄罗斯的军事专家也表示,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进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还有一些国家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防空策略,考虑如何应对这种新型威胁。 不过,咱们也不能骄傲。虽然“霹雳S型”很厉害,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说,它的体积和重量都比传统导弹大,目前只有歼-20这样的重型战斗机才能搭载,像歼-10、歼-16这些中型战机还得再等等。另外,它的成本也比较高,大规模列装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霹雳S型”肯定还会不断升级。咱们的科研人员已经在考虑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导弹上,让它能自主识别目标、选择攻击方式,甚至还能和无人机群协同作战。到那时候,“霹雳S型”的战斗力还会更上一层楼。 “霹雳S型”空空导弹的成功研制,是咱们国家军工科技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让咱们的空军在空战中有了更强的话语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实力。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