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 7月17日,乌克兰新总理尤利娅·斯维里坚科刚上任,就火速宣布头

天天纪闻 2025-07-18 18:46:05

巾帼不让须眉! 7月17日,乌克兰新总理尤利娅·斯维里坚科刚上任,就火速宣布头号大事是给军队加足料,多造本土武器升级军力技术,还要推进经济自给自足,放松规则加快私营化重整政府。 尤利娅的履历堪称“政治素人”逆袭的典范。她2008年从基辅国立贸易经济大学毕业后,先在私营企业摸爬滚打,后来进入切尔尼戈夫州政府,从经济发展部门负责人一步步做到代理州长。 2019年进入中央政府后,她主导了战区企业搬迁计划,在2022年将772家企业从战火中转移,保住了3.5万个工作岗位,还推出了抵押贷款和中小企业补助计划,被美国前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称为“乌克兰韧性的象征”。 不过,她的家族却被曝出腐败丑闻——哥哥维塔利把控切尔尼戈夫州的重建资金分配,亲戚亚罗斯拉夫以高价拿下政府工程订单,这些争议让她的上任之路并不平坦。 尤利娅的首要任务是给军队“输血”。乌克兰自产武器目前占前线装备的40%,但关键弹药如155毫米炮弹库存仅够维持7天高强度作战。她计划通过三个方向破局:一是推动军工生产“去中心化”,依托民间志愿者和中小企业形成灵活的“生态系统”。 比如,2024年乌克兰无人机年产量接近7位数,其中80%的生产来自民间极客和志愿者团队,他们通过聊天群直接与前线沟通,6小时就能完成军方需要6个月才能实现的技术迭代。 二是与西方武器制造商成立合资企业,目前已与德国、立陶宛企业建立了5家合资公司,未来半年还将新增3家,重点生产无人机、反辐射导弹等关键装备。 三是签署“美乌矿产协议”,用锂、稀土等战略资源开采权换取美国的技术支持,这笔协议预计未来5年能为乌克兰带来30亿格里夫纳收入,但也被批评为“将国家资源拱手相让”。 在经济改革方面,尤利娅打出了“放松管制+加速私营化”的组合拳。乌克兰的私营化进程自1991年启动,但效果一直不理想,62%的私有化企业仍在亏损。 新政府计划在2025年出售至少10家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尼古拉耶夫氧化铝厂、壳牌品牌加油站网络以及基辅的海洋广场购物中心,目标筹集32亿美元资金。 能源领域是改革重点,DTEK能源公司已与美国Fluence合作启动1.4亿欧元储能项目,建设6个分布式储能站点,预计2025年10月投用后可满足基辅一半家庭的短期用电需求。 不过,这些举措也引发争议:国家种子储备基金被废除后,乌克兰农作物种子对外依存度飙升至100%,只能依赖拜耳等跨国公司提供种子。 尤利娅的政策面临多重挑战。军事上,俄罗斯持续打击乌克兰空军基地,F-16战斗机部署地点被迫在波兰和本土之间来回转移,维修保养依赖外国承包商,飞行员训练也因速成班质量堪忧。 经济上,2023年贸易逆差达264亿美元,370亿美元的年度外部资金需求中,欧盟承诺的35亿欧元援助虽在2025年3月到账,但匈牙利多次阻挠欧盟长期援助计划;美国参议院批准的5亿美元安全援助主要用于购买HIMARS火箭弹和无人机,但交付周期长达3个月。 更棘手的是,2025年3月民调显示,仅41%的民众信任新政府,东部地区这一比例不足20%,腐败问题仍是心腹大患。 为了突破困局,尤利娅推动“战时经济”与国际援助深度绑定。她要求欧盟扩大欧洲武器生产计划,将乌克兰纳入其中,同时争取北约的“绿色通道”,让武器运输避开俄罗斯的封锁。 在国内,她重组政府机构,将战略产业部并入国防部,任命原战略产业部长格尔曼・斯梅塔宁重返国防工业集团,试图打通“研发-生产-前线”的链条。此外,她还计划通过“数字化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比如用区块链技术追踪重建资金流向,减少腐败漏洞。 不过,尤利娅的改革也埋下隐患。过度依赖西方技术可能导致军工体系“空心化”——美国要求矿产协议的收益必须用于购买美国装备,而乌克兰本土企业在合资公司中持股比例普遍低于50%。 经济私营化则可能加剧贫富分化,大型国企被外国资本收购后,本土产业升级缺乏动力。更关键的是,俄乌冲突已进入消耗战阶段,乌克兰每生产1枚炮弹,俄罗斯能生产10枚,这种差距仅靠政策调整难以弥补。 尤利娅的上任标志着乌克兰进入“战时经济2.0”时代。她的政策既有务实的应急之举,也有长远的战略布局,但能否在军事压力、经济困境和政治争议中杀出一条血路,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西方援助的持续性、本土军工的技术突破速度,以及民众对改革阵痛的承受力。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