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子,名叫殿臣,拜托你照顾他长大成人。”1936年,杨介人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做了最后安排后,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越狱大暴动,结果事败,壮烈牺牲。 杨介人,1899年6月21日生于河南沁阳县崇义村,家里半医半农,日子清苦。他小时候在村里私塾读书,老师宋保基常给他看《革命军》《警世钟》这类书,点燃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1916年,他考进武陟木栾店商业学堂,临行前,妻子张杏清给他缝了个合枕,他提笔写下“男女平等,努力奋斗”,鼓励妻子读书,透着进步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他深受触动,考上了河南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名额,揣着救国的梦踏上征程。 1920年冬,他和聂荣臻等158名青年乘船到法国马赛。在巴黎蒙尼达公学,他学法语、科学,课余在人造丝厂、豆腐作坊打工,常常饿到喝凉水充饥。1921年,他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办《廉泉》刊物,宣传革命思想,和蔡和森、李富春等人一起探讨救国路子。1923年,他正式成为中共党员,同年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策略。1924年回国,他被派到河南安阳,投身工农运动。 在安阳,他组织六河沟煤矿工人罢工,建工会,发展党小组。1926年,他担任中共卫辉地委书记,领导华新纱厂工人斗争,废除了屈辱的搜身制度,还联络天门会农民武装,配合北伐战争打奉军。1928年冬,他在彰德被叛徒出卖,落入国民党手中。敌人用尽酷刑,烧红的铁条、尖锐的竹签,他身上没一块好肉,但他咬牙没泄露半点机密。半年后,党组织多方营救,他获释,化名到农村教书,继续秘密工作。 1933年冬,他在天津接头时又被叛徒出卖,关进保定陆军第四监狱。敌人变本加厉,刑罚更残酷,多次把他折磨得昏死过去。他依然没屈服,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挺过来。敌人找不到证据,给他安了个“扰乱治安”的罪名,判了十年徒刑。狱中,他抓住放风的短暂机会,秘密联络其他共产主义者,组织绝食斗争,抗议非人待遇。1935年,敌人恼羞成怒,给他加刑五年。他早把生死抛在脑后,信念反而更坚定。 1936年,杨介人在狱中写下遗书,托付长子殿臣给亲友,谎称自己有“胃病”,其实是为掩盖绝食斗争的痕迹。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12月22日深夜,他和狱中同志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越狱行动。 他们摸准了狱卒换班的空隙,制服警卫,夺下枪支和钥匙,打开牢房,砸毁刑具,带着上千名囚犯冲向监狱大门。队伍在夜色中突围,直奔城门,准备逃出重围。然而,接应的地下人员已被替换,城门守卫换成了敌方精锐部队。 敌人保安队迅速出动,火力凶猛,囚犯队伍被困在城内。杨介人拼尽全力掩护同志,战斗到最后一刻,身中数弹倒下。12月30日凌晨,他和其他组织者被押往刑场,当场处决,年仅37岁。他的长子杨殿生因受牵连,在西安被捕,同样遭杀害。越狱失败,幸存的囚犯被重新关押,但杨介人的牺牲点燃了同志们的斗志,狱中的斗争从未停止。 杨介人的一生,是一部用鲜血和信念写就的篇章。他从河南乡村走来,远赴法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安阳、卫辉,他点燃工农运动的火种;在监狱,他用生命捍卫信仰。他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脉搏上,从五四运动的热血青年,到莫斯科的理论深造,再到河南的斗争前线,他始终没停下脚步。面对叛徒的出卖和敌人的酷刑,他没低过头,没退过缩,硬是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折磨。 那场越狱暴动,是杨介人生命的最后高光。他知道,成功的机会渺茫,但还是选择放手一搏。监狱里的同志们,个个都明白,冲出去可能就是死路一条,可他们还是跟着杨介人,砸开铁门,冲向未知。失败的结果让人叹息,但那份不屈的勇气,照亮了黑暗的牢笼。他的遗书里,托付儿子的那句话,字面简单,却重如千钧,透着他对未来的牵挂和对革命的执着。 杨介人的牺牲,不是故事的终点。他的死震撼了狱中的同志,激励他们继续斗争。1946年,沁阳解放,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追悼会上,乡亲们聚集在村头老槐树下,手捧白花,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他的弟弟用木板车把遗体运回故乡,车轮碾过山路,尘土飞扬,仿佛在诉说他的不屈人生。他的事迹,成了革命史册上的一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叶剑英:为周恩来总理守灵了。刘伯承:为周恩来总理守灵了。徐向前:为周恩来总理守灵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