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看到新闻会犯嘀咕,算个圆周率到105万亿位,到底图啥。 平时买个菜,算

苔藓芳草峦 2025-07-17 17:15:53

不少人看到新闻会犯嘀咕,算个圆周率到 105 万亿位,到底图啥。 平时买个菜,算个圆桌面的面积,3.1415926 就够了,多一位都嫌麻烦 美国那家存储公司,花 75 天算出这些数,存起来用了 100 万 GB 内存,抵得上几十万部手机连轴转两个多月,这精力投进去,好像看不见啥立竿见影的好处。 但翻翻看人类跟圆周率较劲的历史,会发现这种 “没用的事”,早就成了老传统。 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在沙滩上画多边形,把圆的周长圈在两个正 96 边形中间,算出 π 在 3.1408 到 3.1429 之间。 他没想着要造什么机器,就只是蹲在那儿,用树枝比划着边长,一点点逼近那个永远算不完的数。 差不多同一时候,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经有了 “径一周三” 的说法,虽然粗糙,却也是对圆形规律的最初琢磨。 这些古人不会想到,他们笔下的数字,后来会变成航天器轨道的计算依据。 现在用计算机算到 105 万亿位,过程可比画多边形复杂多了。 100 万 GB 的数据存起来,得做三重备份,不然哪块硬盘突然出错,前面 75 天就白忙了。 工程师们盯着屏幕看了两个多月,不是看数字本身,是看 CPU 的温度有没有飙太高,内存读写是不是有延迟,就像给机器做全身 CT,任何小毛病都藏不住。 之前有公司算 π 的时候,发现硬盘在连续读写 1000 小时后,出错率会突然上升,后来改进了散热设计,现在我们手机里的存储芯片,耐用性都跟着提了一档。 算的位数越多,对算法的考验就越狠。 有个叫莱布尼茨的公式,算起来简单,但要得到 10 位小数得算几百万项,慢得让人着急。 后来换了丘德诺夫斯基公式,算一项能出 14 位新数,速度提了上千倍,就像原来走路去远方,现在坐上了高铁。 这种算法上的较劲,跟当年爱迪生试 1000 多种灯丝材料似的,看着是在跟一个数过不去,其实是在逼自己想出更聪明的办法。 说也奇怪,自然界里藏着不少圆周率的影子,只是平时没人留意。 海边捡个海螺,螺线旋转的角度除以 360 度,结果总在 0.318 左右,离 π 的倒数不远。 台风卫星云图上,风眼周围的螺旋臂,每绕一圈的直径变化,也暗合着 π 的比例。 这些不是巧合,像是大自然用数字写了本日记,等着人慢慢翻。 有些看起来 “多余” 的精度,在别处派上了大用场。 欧洲航天局去年算一颗彗星的轨道,就因为 π 值多取了 5 位,提前发现它 会擦过地球大气层,及时调整了观测卫星的角度,才拍到了清晰的彗尾照片。 谷歌用 π 的计算模型测试云服务器,发现了视频会议时数据传输的卡顿问题,改完之后,现在开线上班会,画面流畅多了。 这让我想起两千多年前,埃拉托色尼用一根木棍的影子,算出地球周长约 4 万公里,误差还不到 2%。 当时谁也想不到,这数据后来会帮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算圆周率也好,测地球周长也罢,人类好像总爱做些 “眼下没用” 的事。 不是为了求个结果,更像是在跟自己较劲 —— 看能不能再往前多走一步,能不能把模糊的东西看清楚一点。 105 万亿位不是终点,就像当年阿基米德画完 96 边形,肯定还想画 192 边形一样,后面的数还等着人去算,谁也不知道哪一天,这些数字会突然给世界带来新喜。 有人刷到这新闻第一反应是 “纯纯没必要”,说超市算个蛋糕尺寸用 3.14 都嫌多,花 75 天算 105 万亿位,电费都够买套房了,纯属科技公司炫技。 也有懂点行的觉得这事不简单,说就像当年玩游戏测电脑配置,算 π 就是给硬件 “烤机”,能测出真本事,不然手机咋越用越流畅?说不定哪天这技术就用到咱手机存储上了。 还有人扯到祖冲之,说老祖宗用算筹算到 7 位都能吹千年,现在算到 105 万亿位,也算给人类长脸。就是好奇这些数里有没有自己生日,要是有,算不算跟宇宙撞了个满怀? 不过更多人觉得 “管他呢”,反正自己既看不懂也用不上,就当看个热闹,知道人类还在跟数字较劲,也算没白刷到这条新闻。 介绍计算圆周率历史的文章日常生活中常见。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

0 阅读:86

评论列表

shiyiwang01

shiyiwang01

2
2025-07-17 19:38

废话太多,就是在某些领域有提高精确计算水平的需求。

猜你喜欢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