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新加坡媒体最新爆料,中国不仅限制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的出口,甚至还把有色金属的冶炼技术也给限制了,说白了,咱们的这项规定是不允许“技术转移”,只能出口产品! 2025年7月15日,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把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和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纳入限制范围,明确只能出口产品不能转让技术,这招看似突然,实则是对国际竞争格局的精准回应。 就说电池正极材料这一块,中国在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技术上的突破,让全球70%以上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都来自中国工厂。 就拿特斯拉来说,他们最新的4680电池量产遇到瓶颈,最后不得不从中国采购正极极卷,因为美国本土企业根本造不出同等性能的材料。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一旦转移出去,就会打破现有的产业平衡,比如欧盟曾有报告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他们对中国锂电池的依赖程度可能堪比当年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种局面显然是中国不想看到的。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也一样,中国这次把锂辉石提锂、卤水提锂等核心工艺都列进了限制清单,直接卡住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咽喉”。 要知道,全球80%的锂加工产能都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锂矿石运到中国加工成碳酸锂,再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电池厂,这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 2023年中国对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就让美国半导体行业损失了34亿美元,这次扩大到锂资源领域,影响只会更大,像韩国LG新能源、日本松下这些企业,他们在海外建厂时都得依赖中国的技术支持,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只能重新调整全球布局。 有人可能会问,限制技术出口会不会影响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 其实中国早就想好了应对策略,以宁德时代为例,他们通过港股上市募集了353亿港元,转头就在匈牙利建了100GWh的电池工厂,把生产线搬到了欧洲家门口,这样既能绕过技术出口限制,又能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 更绝的是,他们在西班牙和Stellantis成立合资公司,表面上是合作建厂,实际上是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手里。 这种“技术不出境,产能走出去”的策略,既保住了市场份额,又避免了技术泄露。 最值得玩味的是,中国这招正好打到了西方国家的“七寸”。 美国虽然出台政策禁止国防部采购中国电池,但特斯拉、福特这些车企为了维持生产,还是偷偷从中国进口正极材料。 欧盟那边更有意思,一边喊着要减少对华依赖,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中国的锂电池技术,他们的绿色转型至少要推迟5年。 这种矛盾的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十年磨一剑的积累,就拿磷酸铁锂电池来说,2018年它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还不到30%,到2024年已经飙升到75.8%,连海外车企都抢着下单,这种技术优势让中国在谈判桌上有了足够的底气。 当然,中国也不是完全“闭关锁国”。这次调整目录时,特意删除了3项建筑技术条目,释放出愿意在非敏感领域合作的信号,这种有保有压的策略,既维护了核心利益,又给国际合作留了空间。 说白了,中国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封锁,而是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话语权。当其他国家还在为电池产能焦头烂额时,中国已经开始布局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这种“你追我赶”的态势,或许才是这场技术博弈的真正底色。
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再加“扛杆”拦截索,确保国家战略物资安全!在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