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滕西远私藏两支手枪,民警让他上交,可他却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将给我的,一支是开国中将给我的,你们要哪支?” 在山东莱芜的一间农家小院里,71岁的滕西远坐在藤椅上,摸着两把驳壳枪。 突然,两名身着制服的民警语气礼貌的说:“大爷,全国收缴枪支,您这枪得按规定上交。” 老人却说:“这两把家伙,一把是廖司令赏我的,一把是粟司令奖我打老蒋的。你们要收哪一把?” 这两个名字一出来,让民警感到十分吃惊。 那么,滕西远与这两把枪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第一把枪的故事始于1938年。 当时的滕西远只有13岁,这个父母双亡、靠乞讨拉扯两个弟弟的苦孩子,在目睹日军血洗家乡后,胸中燃起冲天怒火。 他追随着两位兄长,毅然加入县大队。 因营养不良的黝黑瘦小,被战友戏称“滕黑子”。 但这“黑子”的血性,在之后让所有人都称赞有加! 1940年的春天,日军扫荡八路军根据地,县大队遭到袭击。 15岁的滕西远被鬼子追至绝路,情急之下跑到了猪圈矮墙。 追兵逼近时,少年血性爆发,猛的将来不及反应的日军骑倒在地! 在两名战友的协助下,他掏出匕首,亲手结果了侵略者。 在随后的杨家横战斗中,他精准狙杀日军旗手,一年内毙敌七人! 他的光荣事迹传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耳中。 这位以爱才著称的将领大为惊喜,特意召见这个“小黑子”赞叹:“别看你黑瘦,打鬼子真行!” 随即解下自己的德制毛瑟驳壳枪赠予他,枪柄上亲手刻下“廖容标”三字。 这样的馈赠,是少年滕西远用匕首和子弹挣来的第一枚“勋章”。 第二把枪的传奇,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那时的“小黑子”已成长为华东野战军一名智勇双全的炮兵连长。 1947年7月,南麻战役前夕,滕西远带一名战士前出侦察。 暮色中,他们意外撞见一支200余人的国民党军精锐小队,正悄然逼近我军主力隐蔽地! 敌众我寡,武器仅有步枪一支、手枪一把、手榴弹三枚。 千钧一发之际,滕西远急中生智,效仿诸葛孔明的“空城计”。 他果断拔出手榴弹拉弦掷向敌群,与战友分据两侧山坡:“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 夜色与回音放大了威慑,敌军误判陷入重围,惊慌失措的逃离此地。 这样一来,他们拖延时间,让闻声赶来的我军主力完成合围,全歼该敌! 此战,滕西远以超凡胆略和机智,不费一兵一卒保全了主力的安全。 庆功会上,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亲自将一把崭新的二十响德造驳壳枪授予他。 这把从国民党高级军官处缴获的珍品,枪柄同样深深刻着“粟裕”二字。 两把名将赠枪,成为了滕西远贯穿抗日、解放两场大战的荣耀见证。 1950年,朝鲜战火燃起。 已是炮兵骨干的滕西远再度请缨出征,在异国战场,面对美军钢铁洪流,他再现“孤胆”本色。 一次攻坚中,敌军坦克群阻塞要道。 滕西远竟然抱起八斤重的炸药包,匍匐接近敌军坦克。 当接近坦克的时候,他毅然拉响导火索,将炸药包塞入坦克履带! 随着一声巨响,坦克彻底瘫痪,为部队撕开了胜利通道 而他却被气浪掀飞,额角留下了永久的伤疤。 1953年,滕西远带着一身战伤和满襟勋章,归乡莱芜。 而他回乡途中行囊中最珍贵的,便是那两把刻着将帅之名的驳壳枪。 以及1982年由原部队特批签发的持枪证。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枪支管理法》,对枪支的收缴行动进行全面展开。 当民警循例登门,要求上交“私藏枪支”时,便有了那一幕。 “廖容标”、“粟裕”,这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连同老人额角弹痕和军功章,都在无声的诉说着枪背后的血火史诗。 民警肃然起敬,郑重表示枪可保留,但需按规定上交子弹。 滕西远爽快应允。 他并非留恋武器,而是珍视枪魂承载的记忆。 两把驳壳枪,最终未被收缴,成为革命文物般的特殊存在。 它们铭刻着一位老兵从少年乞丐到三战英雄的传奇,更镌刻着中华民族从屈辱到站起的血性之路。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新华全媒+|100岁的“双枪滕黑子”:“祖国需要随叫随到”)
1996年,滕西远私藏两支手枪,民警让他上交,可他却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
炎左吖吖
2025-07-17 10:29:47
0
阅读:624
用户13xxx49
人民英雄
老两口具体
这样的老兵,发个持枪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