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藤县保卫战中,王铭章看着距离自己一千多米的龟尾寿三,问旁边的副官“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16 03:10:10

1938年,在藤县保卫战中,王铭章看着距离自己一千多米的龟尾寿三,问旁边的副官“这个距离能不能打到他”,副官没有多说一句话,而是举起了自己的枪,只听三声枪响之后,龟尾寿三从马背上摔下来。 1938年3月,徐州会战正酣,一座叫滕县的小城即将见证中国军队最悲壮的一幕。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接到命令:死守滕县,不得后退一步。 这支从四川大山里走出的部队,装备简陋得让人心酸。士兵们脚穿草鞋,肩扛土造步枪,被人戏称为“双枪兵”——一杆烟枪一杆枪。全师上万人,竟然只有两挺重机枪,仅有的几门迫击炮射程还不足2000米。 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是装备精良的日军第10师团。数十门重炮、坦克车队、空中轰炸机,火力悬殊到了绝望的程度。但王铭章没有退缩,他对部下说:“我们是四川人,四川人不怕死。” 3月14日清晨,日军发起总攻。炮弹像冰雹一样砸向小城,城墙多处坍塌,硝烟遮天蔽日。王铭章亲自指挥,用沙袋堵住缺口,组织士兵轮番冲锋。 日军的坦克轰隆隆开进城内,川军士兵拿着集束手榴弹扑上去,与敌人同归于尽。一个叫刘存厚的班长,抱着炸药包钻到坦克底下,巨大的爆炸声中,人和坦克一起化为灰烬。 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城内已是一片废墟。突然,王铭章通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重要目标——日军指挥官龟尾寿三正在千米外督战。 “这个距离能打中吗?”王铭章问身边的副官。这位副官平时以枪法精准著称,是全师公认的神枪手。他沉默地举起步枪,瞄准、屏息、扣动扳机。 第一枪,子弹擦着目标飞过。第二枪,击中了龟尾寿三身边的副官。第三枪,正中要害,这名不可一世的日军指挥官应声坠马。 龟尾寿三的死让日军一时混乱,但这改变不了战局。此时守军已从万人锐减到4000,弹药即将耗尽,而日军的增援部队正源源不断地赶来。 日军派人劝降,承诺优待俘虏。王铭章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他下令封闭城门,焚烧所有机密文件,向上级发出最后一份电报:“决以死拼,以报国家。” 3月17日,日军攻入城内。川军与敌人展开惨烈的巷战,每条街道都成了战场,每座房屋都是堡垒。王铭章身先士卒,在激战中身中七弹,临终前仍高呼:“川军绝不当亡国奴!” 最后的300多名重伤员宁死不降,他们互相投掷手榴弹,选择了最壮烈的结局。整个滕县保卫战,没有一名川军官兵被俘。 滕县失守了,但川军的牺牲并非徒劳。他们以9000人的伤亡击毙日军2000余人,更重要的是,为台儿庄大战的部署赢得了宝贵的5天时间。 李宗仁后来评价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这句话道出了滕县保卫战的真正意义——它是台儿庄胜利的基石,是整个徐州会战的关键一环。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无数像王铭章这样的军人选择了用生命捍卫国土。他们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但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这种精神,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滕县的枪声已经沉寂了80多年,但那份血性与担当,那种为国捐躯的壮烈,至今仍能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因为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什么叫做“宁死不屈”,什么叫做“精忠报国”。

0 阅读:0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