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后进入“贤者模式”,除非再放入一只新的母鼠,否则它几乎不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交配。 更有趣的是,当科学家放入一只新母鼠时,这只“累瘫”的公鼠瞬间满血复活,重新燃起斗志。这个现象后来被命名为“柯立芝效应”,而它揭示的秘密让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 这个效应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经典段子,美国总统柯立芝夫妇参观农场时,夫人听说公鸡一天能交配几十次,很是惊讶,让农场主“一定要告诉我丈夫这件事”。总统听后淡定地问:“每次都是同一只母鸡吗?”得知并非如此后,他微笑着说:“请把这个也告诉我妻子。” 这个轶事虽然听起来像个黄色笑话,但背后藏着动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从绵羊到仓鼠,从公牛到淡水蜗牛,几乎所有雄性动物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模式:对熟悉的伴侣兴趣递减,对新伴侣重燃激情。 人类当然也逃不出这个生物学魔咒,当我们与同一个人发生性行为时,大脑中负责快乐的多巴胺分泌会逐渐减少,就像吃惯了同一道菜会觉得没味道一样。但如果出现新的异性,多巴胺立刻飙升,仿佛按下了重启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初期激情四溢,但随着时间推移却感到乏味。科学告诉我们,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写在基因里的程序。我们的祖先需要这种机制来确保基因的多样性传播,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残酷。 不过人类和老鼠的区别在于,我们还有另一种荷尔蒙——催产素。这种被称为“爱情荷尔蒙”的物质会在我们拥抱、亲吻、深入交流时大量分泌,让我们对伴侣产生深深的依恋感。催产素的作用就像一道防火墙,在多巴胺减少时帮我们维持感情的稳定。 但催产素也不是万能药,随着关系时间的延长,如果缺乏新鲜的刺激,催产素水平同样会下降。这时候关系就进入了危险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 卡尔霍恩的另一个实验更加发人深省,他建造了一个“老鼠天堂”——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生存无忧。最初老鼠数量快速增长,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当达到一定数量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雄鼠不再争夺领地,雌鼠放弃照顾幼崽,年轻的老鼠整天沉迷于梳理毛发,对繁殖毫无兴趣。整个群体仿佛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最终走向灭绝。卡尔霍恩把这种现象称为“行为沉沦”。 这个实验让人想起现在的日本社会:年轻人不愿恋爱、不想结婚、不生孩子,沉迷于各种虚拟世界。低欲望社会的特征与实验中的老鼠行为惊人相似,仿佛在现实中重演着“25号宇宙”的悲剧。 当然,人类并非完全被生物本能操控。我们有意识、有文化、有社会规范。认识到柯立芝效应的存在,反而能帮我们更好地经营长期关系。 比如主动创造新鲜感,定期和伴侣去没去过的地方旅行,尝试新的活动,改变日常的互动模式。这些都能重新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关系重新充满活力。 还可以有意识地增强情感连接,每天抽时间进行深度对话,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增加拥抱和亲吻的频率。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能促进催产素分泌,加深彼此的依恋感。 社会制度也在帮我们对抗生物本能,一夫一妻制虽然限制了个体的性自由,但为后代提供了稳定的成长环境,让文明得以延续。这是人类智慧对原始冲动的胜利。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不能成为背叛的借口。生物学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冲动,但如何选择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毕竟,我们花了数千年建立起的文明,就是为了证明人类可以超越动物本能。在新鲜感和稳定感之间找到平衡,在激情和责任之间做出选择,这才是成熟关系的标志。 柯立芝效应提醒我们,完美的关系不是没有诱惑,而是在面对诱惑时仍然选择坚守。就像那只实验室里的公鼠,我们都有重新开始的冲动,但只有人类能够选择不这样做。
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15 17:33: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