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澳大利亚总理访华,对毛主席说:“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反对中国进行核试验!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7-13 00:35:48

1973年,澳大利亚总理访华,对毛主席说:“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反对中国进行核试验!”毛主席听完,淡定的回了9个字,对方立马不再多言。 1973年,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访华,直截了当地对毛主席说:“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反对中国核试验!”毛主席听后不慌不忙,只回了9个字,惠特拉姆瞬间哑口无言。 1973年的世界格局,挺复杂。冷战正打得火热,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对峙,中国夹在中间,既要面对外部压力,又得发展自己。那时候,中国刚在1964年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71年又搞成了氢弹试验。这让不少国家坐不住了,尤其是周边国家和西方阵营,总觉得中国有了核武器是个威胁。澳大利亚和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澳大利亚当时刚跟美国签了《澳新美安全条约》,算是美国的“小弟”,自然得跟老大哥保持一致,反对核扩散。日本呢,二战后被美国管得死死的,自己不能搞核武,看到中国弄这个,心里也不是滋味。 中国这边呢,核试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保。毛主席早就说过,没有自己的“家伙”,别人就不会把你当回事。60年代,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美国又在越南搞乱七八糟的事,中国周边不太平,核武器成了底牌。 高夫·惠特拉姆,澳大利亚工党的大佬,1972年当上总理,上台前就喊着要跟中国建交。他出身不错,家里有钱有文化,父亲是律师,他自己也在悉尼大学读了法律,后来从政。他不是那种死板的政客,想法挺新,觉得澳大利亚不能老跟在美国屁股后面跑,得有点自己的主意。 上台后,他动作很快。1972年12月,中澳建交正式敲定,比尼克松访华还早了一步。他对中国的态度其实挺实在,知道中国是个大国,不能老跟美国唱反调。但核试验这事,他得表个态,毕竟澳大利亚签了《核不扩散条约》,国内民众也不太喜欢核武器这玩意儿。 1973年的毛主席,已经80岁了,身体不太好,但脑子还是很清楚。他从1949年建国后就一直操心国家大事,住中南海,生活简单得很。那时候,中国刚从特殊时期的乱局里缓过来,经济不强,国际上朋友也不多。核试验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坚持搞的,因为他们觉得,没有这个,别人就敢欺负你。 毛主席对外交很有一套。他见过不少外国领导人,啥场面没遇到过。对他来说,惠特拉姆来访是个机会,既能拉近中澳关系,又得让对方明白中国的底线。 1973年10月底,惠特拉姆带着团队飞到北京。11月1日,他先跟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谈了一整天,聊贸易、建交啥的,气氛还挺好。11月2日,他见到了毛主席。 会面时,惠特拉姆直奔主题,说澳大利亚和日本反对中国核试验。这话听着挺硬,其实也不意外,毕竟他得代表国家立场。毛主席听完,没急着反驳,也没发火,就淡淡地说了9个字:“这是必要的例行公事。” 这话一出,惠特拉姆没接茬。为什么?因为毛主席这句太巧妙。啥叫“必要”?意思是中国搞核试验不是为了挑衅,而是形势所迫。啥叫“例行公事”?就是说这事很平常,没啥好大惊小怪的。9个字,既表明了态度,又没给对方抓到把柄,惠特拉姆想再争也没啥好说的。 毛主席这话,看似简单,其实有深意。第一,他没否认核试验,也没承诺停下来,直接把这事定性成“必须干的”,等于告诉惠特拉姆,别指望中国会因为你反对就让步。第二,他用“例行公事”把核试验说得跟吃饭喝水似的,显得很自然,堵住了对方想上升到道德高度的路子。 惠特拉姆呢,他也不是愣头青,知道跟毛主席硬碰硬没啥用。中国的核试验已经搞了好几次,国际社会吵归吵,也没真拿中国怎么样。他再多说,顶多是场面难看,啥也改变不了。所以,他干脆不吭声了。 这次会面没影响中澳关系。惠特拉姆回国后,照样推进跟中国的合作。1972年建交后,两国贸易慢慢起步,后来澳大利亚成了中国铁矿石和农产品的大买家。核试验的事,澳大利亚也没再揪着不放,毕竟大家心里都明白,中国不会因为谁反对就停手。 惠特拉姆的政治路后来不太顺。1975年,他被总督解职,总理没干满三年,挺憋屈的。晚年他回了悉尼,写回忆录,2014年去世,98岁。毛主席呢,1976年去世,82岁。他留下的中澳关系基础,后来成了两国合作的起点。 1973年的这次访华,不光是中澳关系的一个节点,也反映了那时候国际博弈的微妙。中国在冷战里不是谁的跟班,得靠自己站稳脚跟。毛主席的9个字,表面上是回应惠特拉姆,其实是说给全世界听的:中国的事,中国自己说了算。 惠特拉姆呢,虽然没达到啥具体目的,但他的访华开了个好头。中澳后来关系越走越近,到今天,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0 阅读:0
淙淙谈历史故事

淙淙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