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和29岁的记者张严平走到了一起,36岁的年龄差让这段感情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张严平的父母死活不同意,觉得这门婚事太离谱。可当他们听说杨南生是中国航天的大功臣,愣住了,态度立马来了个大反转。 1986年,杨南生65岁,张严平29岁,这对年龄差距36年的恋人结婚了。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毕竟这种组合太少见。张严平的父母一开始坚决反对,觉得女儿疯了,找了个比自己大一辈的人。可当他们知道杨南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参与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探空火箭的研发,震惊得说不出话。父母的态度从反对到支持,转变背后是杨南生身份带来的震撼,也让人看到爱情不只看年龄,还能靠人格魅力和真心打动人。 杨南生1921年出生在缅甸仰光,家里是华侨背景。父亲杨允修是个爱国商人,母亲萨本祥出身福州名门,受过良好教育。杨南生一岁多回国,在福建长大。小时候正赶上军阀混战,日子不好过,但家里重视教育,他打小就聪明好学。他二舅父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萨本栋,经常给他讲科学知识,点燃了他对技术的兴趣。1937年,他考进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那会儿战乱,条件苦得不行,可他硬是靠着油灯熬夜读书,1943年毕业,学了一身真本事。 1947年,杨南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博士,研究塑性力学,这门学问后来对航天技术帮助很大。他跟着导师钱伟长埋头实验,1950年拿下博士学位。国外条件好,但他没留恋,毅然回国,想为新中国出力。回国后,他先在重工业部搞汽车研发,参与了“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后来调到长春一汽,继续干得风生水起。1956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始接触火箭技术。到1964年,他成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的副院长,带着团队搞出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东方红一号”的三级固体发动机。这成绩可不是吹的,直接让中国航天站稳了脚跟。 杨南生不光自己能干,还带出了一堆年轻人。他在会议室跟工程师讨论图纸,耐心教导,特别接地气。他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态度,影响了好几代航天人。退休前,他还是忙个不停,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航天事业。 张严平1957年出生,家里普通得很。1982年,她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进了新华社当记者。她干活勤快,文笔好,尤其爱跑两会,每次都冲在采访第一线,写出的报道条理清楚又有深度,同事们都服她。可到了27岁还没对象,父母急得不行,那年代觉得女孩子这个岁数不结婚就不正常。 1984年,张严平在北京两会上采访杨南生。那时杨南生63岁,已经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她提前做了功课,知道他是“长征一号”火箭的大牛,可没想到这次采访会改变她的人生。两人聊技术聊到兴趣,意外发现都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还聊起了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越聊越投机。采访完,杨南生约她去小饭馆继续聊,还留了通信地址。从那以后,他们开始写信,几个月下来,感情慢慢升温。 张严平把杨南生带回家,父母一听对方65岁,炸了锅,说啥也不同意。她试着解释,可父母就是不松口。杨南生知道后,主动上门拜访,带了点水果,拿出自己在戈壁滩搞试验的照片,讲了自己的经历。张严平的父母听完,从惊讶到感动,最后点了头。1986年6月,他们在陕西结了婚,婚礼简单,但幸福满满。 婚后,他们住单位的小公寓,日子过得平淡又实在。张严平以前忙工作不会做饭,为了杨南生学着下厨,慢慢摸索出一手好菜。杨南生不挑食,总夸她做得好。他虽然年纪大,还是老样子,晚上看资料、周末讲航天故事,张严平听着满心敬佩。她照样跑新闻,出差回来带本书,两人一起分享。晚上放着贝多芬的唱片,静静地听,生活就这样温馨地过着。 2013年,杨南生91岁去世。张严平翻着他们近200封信,泪水止不住。她想起他说过,自己最骄傲的是“东方红一号”上有他亲手摸过的东西。为了纪念他,她写下回忆录《君生我未生》。2021年,杨南生诞辰100周年,书出版了,她把书带到他墓前,说看到了他说的宇宙之美。他们的爱情,36年的差距挡不住,世俗的眼光压不垮,成了让人感慨的传奇。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7-13 23:35: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