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军长却发来电报:“这个营不用管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的永定河畔,硝烟弥漫,东北军第53军691团3营正在渡口阵地与日军激战,这支500多人的部队已经坚守了三天,他们是主力撤退时的断后部队,子弹打得滚烫,战士们不得不用河水给枪管降温,就在这危急时刻,691团团长吕正操收到了一份令人窒息的电报。 军长万福麟在电报中用四个字定下了3营的命运——"自生自灭",这份冷酷的军令背后,是国民党军队中根深蒂固的派系之争,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军事体系里,非嫡系部队常常被当作消耗品,即便在民族存亡之际,军阀们的政治算计依然在持续。 这个残酷的命令让吕正操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作为一名东北人,他亲眼目睹过日军在故乡的暴行,那些烧杀抢掠的场景,至今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而3营营长赵承金,更是他一手培养的得力干将,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赵承金就以英勇善战闻名,曾带领一个排抵抗日军一个中队的进攻。 作为军官,吕正操更清楚军阀体制的腐朽,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就背负着"不抵抗"的骂名,退入关内后更是被边缘化,691团因为暗中与共产党接触,更是被军部视为"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处境下,"服从命令"意味着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送死。 但吕正操最终选择了违抗军令,他暗中调动了仅有的两个连,将部队分成小股,准备突袭日军包围圈的薄弱环节,这个决定充满智慧:他表面上回复军部"遵令收缩防线",实则在夜色掩护下展开行动,他深知日军主力正忙于沿平汉线推进,包围圈必定存在破绽。 更重要的是,691团中有大量东北籍战士,他们对日军的仇恨,就是最强大的战斗力,吕正操很清楚,只要激发出这股力量,就能在日军的铁桶围困中撕开一道口子。 这次营救行动,超越了简单的军事行动范畴,它是一次对军阀体制的无声反抗,是一个军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良知选择,当救援部队在夜色中悄然推进时,吕正操心里明白,这个决定将改变他和691团的命运轨迹。 在这个危急关头,吕正操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他没有被旧军队的等级观念束缚,而是遵从内心的道义选择,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被围官兵的生死,更是一次突破军阀思维束缚的尝试。 永定河畔的营救行动,在漆黑的夜色中打响,吕正操的战术奏效了,日军没料到会有救援部队从侧翼突袭,两个连的突击队像尖刀一样,插入了日军包围圈的薄弱处,而被围的3营战士看到信号弹腾空而起时,顿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没有重武器支援,战士们只能靠步枪和刺刀硬拼,日军的炮火将阵地犁了又犁,战士们用战友的遗体堆砌掩体,咬牙死守,最终,在付出惨重代价后,200多名官兵突出重围,而这个数字还不到3营原有人数的一半。 营救成功后,吕正操面临的是更严峻的抉择,万福麟震怒,扬言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军部不仅不给获救部队补充弹药,还下令要就地解散691团,这种冷酷的态度,让吕正操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军队的本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691团的遭遇并非个例,东北军虽然打着抗日的旗号,却深陷派系倾轧的泥潭,军阀们表面上喊着抗日口号,背地里却在盘算如何保存实力、明哲保身,这种做法,与吕正操和他的战士们想要收复失地的志向完全背道而驰。 1937年10月,吕正操做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他率领691团在晋县宣布起义,将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这个决定让他的部队获得新生,也让他找到了真正的抗日道路。 在此后的岁月里,这支部队在冀中平原上创造了传奇,他们发展出独特的游击战术,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劲旅,而当年那个被军部视为"麻烦"的691团,反而成为了插入日军占领区的一把尖刀。 这场营救行动带来的影响远超军事层面,它证明了在民族危亡时刻,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军队,才能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当那些沉迷于派系之争的军阀们逐渐被历史淘汰时,像吕正操这样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军人,却在抗战中开创了新的局面。 多年后,人们回望这段历史,都说永定河畔的这场营救行动,不仅救出了200多条生命,更推动了一支军队的觉醒,它象征着中国军队从旧式军阀走向现代人民军队的转折点之一。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下达"自生自灭"命令的万福麟,最终在1949年仓皇出逃,而吕正操带领的部队,却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了冀中军区的主力,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信息来源:小樵镇部队改编 吕正操挥师抗日——河北共产党员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