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俘虏的最高将领,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这位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究竟是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的朝鲜战场,一声清脆的枪响划破山谷的寂静,这一枪不是射向敌人,而是志愿军第180师代政委吴成德对着自己朝夕相处的战马扣下的扳机,这匹曾带他冲锋陷阵的战马,此刻倒在了春川的山野间。 这声枪响,是吴成德对300多名重伤员的庄严承诺,当时的180师已陷入美军的重重包围,断粮四天,弹药所剩无几,师部下令分散突围时,吴成德本可以骑马追随大部队,但山口处的一幕,永远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里蜷缩着300多名无法行动的重伤员,他们的绷带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已经冻成了硬壳,看到吴成德的那一刻,绝望的眼神中燃起了最后一丝希望,就是这样的眼神,让吴成德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撕掉了自己的军衔,用击毙战马的方式表明了与伤员共存亡的决心。 从那一刻起,吴成德带领着这支特殊的"部队",在海拔千米的鹰峰山脉开始了艰难的游击生涯,这一躲,就是整整14个月,在这段非人的日子里,他们靠着啃树皮、挖草根充饥,用雪水和溪水解渴。 即便在这样的绝境中,吴成德始终以身作则,他总是第一个尝试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却把仅有的一点青稞面留给伤势最重的战友,这种坚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他胃部穿孔,多次昏迷。 一次意外的毒蘑菇中毒,让吴成德再度陷入昏迷,等他醒来时,身边只剩下了两名战友,但即使只有三个人,他们依然保持着战士的本色,在极其有限的武器弹药下,这支微型部队还是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伤亡,用缴获的卡宾枪击毙了23名敌军。 最终,在1952年7月,弹尽粮绝的吴成德和剩下的战友被美军俘虏,他也由此成为了志愿军两万多名战俘中职务最高的军官,在釜山战俘营里,等待他的是更严酷的考验。 敌人对这位高级军官格外"关照",既有酷刑的折磨,也有高官厚禄的诱惑,他们想方设法劝说吴成德"自愿遣返"去台湾,但无论是皮肉之苦还是利益诱惑,吴成德的回答始终只有一个:"回大陆"。 这段战俘生涯,几乎摧毁了吴成德的身体,当年这位身高一米七五的壮汉,体重从135斤硬生生降到了90斤,1953年9月,当他作为最后一批战俘踏上祖国土地时,已经虚弱得只能蜷缩在担架上,形如"骷髅人"。 归国的列车汽笛声,却成了吴成德另一场磨难的序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俘"这个标签就像一块烙印,让人难以摆脱,1954年,一纸处分通知书宣告了组织对他的处理决定:开除党籍和军籍。 这位在朝鲜战场创造了敌后坚持最长纪录的军官,就这样被安置到了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从师级军官到普通农工,吴成德开始了在零下30度严寒中开垦盐碱地的生活,每月领取45斤高粱米度日。 在他的书桌上,有一本永远翻不过去的台历,日期停留在1951年5月26日——180师决定突围的那一天,在台历的空白处,他用钢笔写下了内心的痛楚:"带兵者最痛莫过于弃卒,为将者最耻莫甚于卸甲," 26年,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很多事情的时间跨度,吴成德在农场默默耕耘,始终相信组织总有一天会给出公正的答复,终于在1980年,随着中央一份为归国战俘平反的文件下发,已经70岁的吴成德重获了军级待遇和党籍。 然而,迟来的公正并没有抹去他身上的伤痕,除了战场上留下的胃穿孔,审查时期的打击还给他带来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但这些都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热情,当他拿到补发的工资时,第一件事就是冒着大雪走进邮局,汇出300元,收款人简单写着"给买不起书包的孩子"。 在生命的最后16年里,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将全部热情投入到了教育下一代的事业中,他走遍了32所学校,做了187场报告,在运城中学的档案里,还保存着他最后一次演讲的珍贵记录:"真正的军人,勋章不在胸前,而在人民心里," 1996年,84岁的吴成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在弥留之际,他的嘴里仍在反复念叨着当年在鹰峰山突围的路线,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沓厚厚的捐款凭证,被他小心翼翼地包在一张《朝鲜停战协定》的复印件里。 在他离世后又过了整整八年,2004年,民政部才正式将战俘群体纳入优抚对象,而此时,吴成德的骨灰早已长眠在八宝山公墓,他的一生,就像那声在春川山谷回荡的枪响,诠释了什么是信仰的重量。 信息来源:他是志愿军中军衔最高的被俘者,他亲自枪杀坐骑选择与伤员在一起,他身后留下了什么秘密?文汇客户端 2020-02-16
他是被俘虏的最高将领,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这位将军在84
炎烬
2025-07-11 02:51:3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