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他们仨个人商议成立联合国之时苏联和英国认为,常任理事国就美国,苏联,英国三个国家就足矣, 在二战硝烟还未散尽的1945年,三位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坐下来商议一个新世界的蓝图:联合国。罗斯福曾放出豪言:“世界必须为民主保驾护航。”可这句响亮的口号背后,却藏着一个让人捏把汗的问题:谁能坐上常任理事国的宝座?苏联和英国一口咬定,美国、苏联、英国仨就够了,可罗斯福却不干了。 二战打到1945年,胜利的曙光已经不远。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聚头,琢磨着怎么收拾战后的烂摊子,建立一个能管住全球的组织——联合国。苏联和英国的立场很硬气:常任理事国就定三个,美国、苏联、英国,理由也挺实在。这仨国家扛下了战争的大头,付出的血汗最多,凭啥让别人来分一杯羹?斯大林直截了当,觉得多拉几个国家进来只会添乱;丘吉尔也点头,担心其他国家掺和会稀释他们的控制力。 但罗斯福不这么看。他心里有块大棋盘,想的不是眼前的账本,而是未来的格局。他知道,联合国要是真想管用,光靠三个国家唱戏可不行,得拉上更多角色,尤其是中国。 说到中国,苏联和英国的鼻子都快气歪了。斯大林盯着亚洲的地盘,觉得中国要是成了常任理事国,可能会跟苏联对着干,毕竟中国人口多、潜力大,将来不好收拾。丘吉尔呢,则有自己的小九九。中国当时支持印度独立,这让英国的殖民地老大哥地位有点晃悠,他可不想给中国一个更大的舞台。 可罗斯福不吃这套。他盯着中国那几亿人口和战略位置,心想:这不就是个天然盟友吗?当时中国还在抗日战争的泥潭里挣扎,罗斯福觉得,把中国拉进来,不光能给联合国添点“正义感”,还能让它在亚洲站稳脚跟,平衡苏联的影响。他甚至放话说,要是把中国排除在外,联合国压根儿就站不住脚,亚洲国家会觉得被晾在一边,直接影响这组织的公信力。 这事儿一开始真是僵得不行。苏联和英国咬死三国方案,罗斯福却坚持要把中国塞进来。谈判桌上,火药味儿浓得呛人。罗斯福使出浑身解数,摆事实讲道理,说中国不光是人口大国,还是抗击日本的主力,功劳在那儿摆着,凭啥不给个位子?他还拿未来的全球稳定做文章,警告说要是中国被冷落,可能会让亚洲局势更乱,苏联和英国到时候也得跟着头疼。 斯大林这边呢,嘴上硬,心里也在掂量。他知道罗斯福不是好糊弄的,加上美国在战后的话语权越来越重,硬顶下去未必划算。丘吉尔也开始松动,毕竟英国得靠美国撑腰,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于是,罗斯福趁热打铁,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常任理事国定五个,除了美、苏、英,再加中国和法国。法国这张牌算是给丘吉尔一个台阶,也平衡了一下欧洲的份量。 最后,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拍了板: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定为五个——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这决定可不是随便下的,是罗斯福硬推出来的结果。他用自己的战略眼光和谈判手腕,硬生生把中国挤进了这个圈子。虽然苏联和英国不太情愿,但也没法子,美国这时候的地位摆在那儿,谁也不敢轻易翻脸。 这五常的格局,对后来的世界影响深远。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慢慢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眼里,成了个挺重要的话事人。 五常的设立,直接决定了联合国后来的路子。安理会成了个权力核心,五个国家手里攥着否决权,谁也别想轻易动他们。这格局到现在还管着全球大事,像维和行动、经济制裁啥的,都得过五常这关。中国能有今天在国际上的份量,跟当年罗斯福硬推它进常任理事国有不小关系。 当然,这决定也有阴影。五常的特权让不少国家觉得不公平,后来冷战一打起来,美苏对峙把安理会搞得经常瘫痪。可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五常的框架,联合国能不能撑到现在都不好说。
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他们仨个人商议成立联合国之时苏联和英国认为,常任理事国就美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7-11 18:34:56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