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

如梦菲记 2025-07-11 17:18:43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当毛主席问出他名字后,才知道他就是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国庆,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城楼上站着一位23岁的年轻少尉,他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挂着一等功奖章,神情肃穆,目光坚定。   这是他第一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身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那一天,他成了许多人注视的焦点,因为他的名字早已传遍了部队。   在一次汇报材料中,他留下了一句特别的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没有修饰,没有口号,只是战后写下的一句实话,这句话从连队上报,最终摆到了北京的案头。   很多人看到都觉得新鲜直接,这里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打完仗后最简单的想法,这话传到中央领导那里,引得他们看了好几遍,都觉得有意思。   这句话背后,是一次真实的战斗经历,1962年冬天,中印边境局势紧张,印度军队凭借美式装备和复杂的山地防线,在西山口等地构筑了众多火力点,自认为固若金汤。   中国军队被迫发起反击,部队中有个以硬骨头著称的“尖刀九连”担负正面突击任务,庞国兴当时是副班长,他和战友王世军、冉福林组成一个小组,从侧翼悄悄穿插,准备找到突破口。   夜色和高原的浓雾掩护了他们的行动,他们屏息前进,可在深山密林里,他们碰上了一支印军巡逻队,枪声顿时在夜里炸开。   双方在树林里激烈交火,庞国兴他们分散开,利用地形压制对方,打得印军不得不暴露隐藏的火力点,就在这时,附近落下一发炮弹,爆炸声震得人耳朵发鸣,飞溅的土石和烟雾把他们和大部队彻底隔开。   硝烟散去,他们失去了与主力的联系,没有电台,没有命令,三个人短暂地商量后,决定继续向前,王世军发现山坳里有印军正拉着大炮撤退,三人没有犹豫,迅速追击。   王世军投出手榴弹精准炸开阵型,冉福林用轻机枪压制,庞国兴专门瞄准军官开火,他们一路追到第二个山头,天色微亮,寒风刺骨,积雪没过脚面,但没人停下来。   到了印军的第二个炮兵阵地,几门榴弹炮已经架好,炮手正准备装填,三人躲在乱石堆后迅速分工,王世军和冉福林从两侧吸引火力,庞国兴抓住机会,一枪击倒指挥官。   印军失了主心骨,场面混乱,士兵四散奔逃,炮兵阵地就这样被他们占领,他们缴获了七门大炮,还俘获了几十名印军,把这些缴获的武器和俘虏留给了随后赶到的主力部队。   整个战斗过程中,他们连续作战、孤军深入十几公里,打乱了印军的火力部署,主力部队抵达时,发现原本准备强攻的炮兵阵地已经寂静无声,敌人阵脚全乱。   这次行动在军区引起极大震动,被称作“孤胆作战的典范”,兰州军区发布了嘉奖令,庞国兴因此荣立一等功。   这名少尉的来路也不复杂,他出生在陕西子洲的一个山沟里,家里六口人挤在土窑洞,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挑水砍柴是家常事,父亲曾被抓走当壮丁,母亲过度劳累病倒。   解放后,家里才算翻了身,1959年征兵时,他个子不高,兵检时有人犹豫,他急得想当场比力气,凭着那股子死倔劲才穿上了军装。   到了部队,他的成绩最初并不出色,手榴弹测试只扔了二十八米,成绩全班垫底,他不服气,白天练,晚上接着练,手掌磨破也不歇,半个月后投到五十米开外,成了连队里的“投弹能手”。   打靶时下大雨,别人都瞄不准,他硬是三枪打出二十九环,带兵的时候,他总能把落后的班带成先进班,四年时间里,他带出了三个先进班,自己两次立功。   战后因为这场著名战斗和那句“狂言”,他成了全国知名的战斗英雄,被选为人大代表,还被保送进军校深造。   可惜的是,1965年一次实弹训练中,一名新兵拉了弦的手榴弹意外脱手掉在脚边,他本能地猛扑过去将新兵推开,手榴弹爆炸时,他被炸飞数米,当场牺牲,年仅24岁,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战友,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并不是一句夸口的话,而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战斗逻辑,在他看来,敌人就是要打到投降为止,任何还手都是不可原谅的。   他的故事里没有太多华丽的词句,只有苦难锤炼的倔强和战士最简单的信念,谁要欺负我们,就要让他们低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回眸1962:四名战士击溃印军一个团,毛主席的战士就这样天下无敌——红色文化网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