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91团深入敌后,和上级失联,还被敌军三个师合围,没想到最后竟无

如梦菲记 2025-07-11 17:18:42

1951年,志愿军91团深入敌后,和上级失联,还被敌军三个师合围,没想到最后竟无一人伤亡,反俘敌百余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入关键阶段,志愿军第12军31师的91团接到命令,要向南深入敌后,切断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后方补给线。   出发那天,队伍携带的粮食和弹药只够两三天,电台是唯一和上级保持联系的手段,但在行军途中,遭遇敌军空袭后电台被炸毁,失去了与指挥部的联系。   此时91团的位置已经深入三七线以南,身后是敌军的封锁线,美军发现他们的存在后,开始大规模调兵包围。   敌军三个师,总兵力超过三万人,意图三天内全歼这支孤军,志愿军后方多次呼叫无应答,甚至已经准备将91团列入牺牲名单。   在前方,91团没有接到撤退命令,不知道后方的安排,团长李长林带着地图在山里反复研究,北撤是死路,美军在谷地设下坦克阵地,所有通道都被封锁。   东侧是韩军首都师的防线,虽然兵力多,但后方管理混乱,物资辎重分散,没有严密戒备。   李长林决定放弃原路北撤,带全团向东南敌后方向突围,他看准敌人预期志愿军必然会北撤的心理,准备利用敌军防线的漏洞,选择敌人最想不到的路线。   全团开始拆掉胸标,换上缴获的韩军军服和钢盔,重机枪和迫击炮零件用粮袋、炊事班的器具伪装,尽可能减少暴露特征。   翻译组由懂韩语的朝鲜族战士组成,带着全团学习最简单的韩语指令,避免盘查时露出破绽。   部队在白天混进敌军后撤队伍中,士兵们低头弯腰,装成一群溃退的伤兵,夜间行军则全靠翻山越岭,摸黑前进,选最荒僻的山路。   前锋尖刀排负责侦察,抢占制高点观察敌军火光和营地分布,绘制简陋的手绘路线图,给后续部队指引道路。   途中遇到韩军巡逻哨时,翻译组冷静应对,用缴获来的证件和敌军制服迷惑对方。   有一次部队被逼停在狭窄隘口,前方韩军哨兵要查证件,指挥的军官用韩语训斥,声称自己是上级参谋部的队伍,敌军哨兵不敢再问,草草放行。   粮食在第三天便消耗殆尽,士兵们在山中采集野菜和草根充饥,为了不暴露位置,全团禁止生火煮食,所有食物只能冷嚼。   伤员咬着木棍忍痛,不敢喊叫,夜里行军必须分组轮换背负担架,确保没有一个伤员掉队,一次大雨过后,路标被冲毁,二营误入一处山坳,撞上韩军一个搜索连。   经过短促激烈的交火,91团依靠火力压制和夜色掩护,迅速全歼敌军,还俘虏了六十多人,缴获了详细的敌军布防图和公文包,这份情报成了突破元卜洞封锁线的关键。   得知前方封锁严密,李长林带着参谋组在山林里反复推演,决定避开敌军主力设防的要道,沿一条几乎没有人烟、只有牛马踏出的狭窄山谷穿过敌后。   这段山路全是荆棘,战士们用刺刀开路,裤腿被扯得破碎,手上全是血口子,第五天,他们在深山里遇到北朝鲜游击队,游击队带来了少量米和盐,也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情报:东南方向三十公里外是人民军防线。   91团随即全团转向,避开敌军已经准备好的北撤封锁网,彻底深入到敌军后方最疏漏的区域。   整个行军过程中,部队纪律极严,白天不允许任何人说话,一切交流靠手势;夜里行军排成散兵线,避免大规模集结暴露目标。   每当听到飞机声,全体卧倒在地,甚至用白色岩石堆出韩军番号的假标志混淆侦察机观察。   在第七天深夜,衣衫褴褛的91团抵达人民军五台山阵地前沿,朝鲜人民军一度以为是韩军偷袭,准备开枪。   李长林扯开身上的伪装,露出里面的志愿军军服标志,这才避免误伤,人民军立即通报志愿军指挥部,发送确认电报。   后方接到电报时震惊无比,反复确认人数,回复是,全团2000余人,一个不少,还带着俘虏和缴获的物资返回。   后续的总结报告指出,这次行动没有依靠正面强攻,而是通过对敌军心理的预判,纪律严明的伪装和灵活的战术机动,成功突破重围,成为志愿军战史上少有的经典范例。   这场行动展示的不只是军事能力,也体现了面对绝境时的冷静分析和决断,证明了“孤军必亡”并非铁律,整支部队用七天时间,在敌后走出了一条看似不可能的生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建党精神】——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团长李长林——通川先锋

0 阅读: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