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天,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拿着一封泛黄的信,对父母说要嫁给65岁的杨南生——这个比她大36岁的男人,让家里瞬间炸开了锅。父母的反对、亲友的劝阻如潮水般涌来,可她眼里的坚定从未动摇。
两年前的一次采访,让她与杨南生结下缘分。那时她只知道对方是位年过六旬的国防系统技术人员,话不多,回答问题总轻描淡写。直到最后一个问题,老人眼里才闪过光:“太空里的人造卫星,有我亲手做的部件。”这句平淡的话,让她心头一震。
后来的通信成了两人的纽带。从火箭推进原理到古典诗词,从欧洲文学到科技发展,字里行间的共鸣让她越来越期待每封信的到来。杨南生虽年长,却通透纯粹得像个少年,而这份精神契合,早已超越年龄的界限。
杨南生曾犹豫过,坦诚年龄差距和未来的孤独,可张严平认准了这份懂得。直到一次偶然,张父和老同事闲聊提起“杨南生”,对方猛地站起:“那可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推进系统的核心研制者啊!”全家态度瞬间转变,从反对到尊重,终于理解了女儿的选择。
他们的婚礼简单得很,小教堂里只有几位亲友,却见证了这段跨越偏见的结合。婚后聚少离多,杨南生守在西北航天基地,张严平跑新闻一线,可每个纪念日,她总会收到丈夫手写的贺卡,有时还附着一首小诗。
2013年杨南生离世后,张严平在他书架里发现夹着的卡片,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公式和参数——那是他当年攻克技术难关的印记。这个从未炫耀过功绩的老人,早已把一生献给了中国航天。
后来她写下《君生我未生》,不仅是给丈夫的传记,更是给那个时代无名英雄的赞歌。就像她用亲身经历证明的:真爱从不论年龄,真正的光芒,总藏在沉默的担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