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铜樽送展前被专家摸出玄机,从30元废品变国宝

文史讲解 2025-07-11 16:40:43

1975年,一顶即将送往日本展览的铜樽,在装箱前被专家马承源摸出了惊天秘密——这个曾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的物件,竟藏着"中国"二字最早的铭文记录,一跃成为国宝级文物。

故事要从1963年宝鸡的一场大雨说起。村民陈堆在清理被冲毁的后院时,一铁锹挖到了个40厘米长的铜鼎。这铜鼎刻着复杂花纹,却被他当成装粮食的缸用。可它既沉又装不了多少粮,还盖不上盖子,陈堆越看越嫌,最终以30元卖给了废品站,换了个轻便米筐。

幸好宝鸡博物馆的人认出铜鼎上的饕餮纹不一般,又花30元把它"捡"了回来,定名"饕餮铜尊",成了馆里第一件青铜器。但那时,它的秘密还没被揭开。

1975年,这尊铜尊入选对外展览名单,负责检查的马承源心里打鼓:这么大的青铜礼器,按说该有铭文,怎么会没有?他反复查看外壁无果,伸手往内壁摸,摸到底部时,隐约感觉有刻痕。多人确认后,铜尊被送去除锈,底部的铭文终于重见天日。

铭文记载,周成王赏赐何氏宗族,纪念其先父追随周文王,何氏便铸了这尊铜樽。最关键的是那句"余其宅兹中国"——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二字,印证了周朝已有大一统概念。

从此,"饕餮铜尊"改名"何尊",价值连城。后来它赴美展览,美国光保证金就掏了3亿,如今更是被列为禁止出境的顶级文物。谁能想到,这个曾装过粮食、躺过废品站的铜鼎,竟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密码。

0 阅读:0
文史讲解

文史讲解

欢迎关注!说点你不知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