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没守住啊!”1996年,山西一名住在寺庙里28年的男子,破例留宿两名女香客,谁知天一亮,他就急忙跑下山报案。 1996年冬夜,太行山深处的金灯寺被浓雾笼罩,寒风呼啸,山路上连个鬼影都没有。冯开平裹紧破旧的棉袄,正准备锁上寺门,点燃煤油灯回屋休息。突然,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两个身影跌跌撞撞冲过来,气喘吁吁喊道:“大哥,天黑路滑,我们是来上香的,实在没地方去,能不能让我们借宿一晚?” 冯开平犹豫了片刻,抬头看看黑漆漆的山崖,心一软,点头应允。他哪里知道,这一善念,竟让千年古寺的文物险些毁于一旦。这两个“香客”,究竟是谁?他们深夜造访,藏着什么秘密? 冯开平,山西平顺县一个普通的农家汉子,1995年37岁那年,背着麻袋,踏上通往金灯寺的崎岖山路。这座始建于北周、重建于明朝的古寺,坐落在海拔1500米的太行绝壁上,石佛、浮雕、碑碣,无一不是国宝级文物。 寺庙香火早已冷清,僧人四散,留下空荡荡的院落和无人看守的珍宝。县文化局急需一个可靠的人,冯开平被选中。他曾是山西落子剧团的龙套演员,戏班子解散后,生活无着,接下这份工作,既是生计,也是使命。 金灯寺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没电没水,最近的村庄也在4公里外的山脚下。冯开平每天清晨6点,推开吱吱作响的木门,迎着刺骨的山风,巡查文物是否完好。夜晚,他点着煤油灯,伴着虫鸣和风声入睡。唯一能吃的,是自己种的土豆——“二十多年,天天土豆,芽长了拔掉接着吃。”他曾笑着对后来的游客说,语气里却透着苦涩。 1996年的那个冬夜,成了冯开平守寺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幕。两个自称香客的女子借宿,冯开平怕流言蜚语,特意安排她们住进偏房,自己睡在藏经阁。夜深人静,他鼾声渐起,却不知这两名“香客”早已摸黑潜入藏经阁,偷走数件珍贵文物,包括明代佛像和浮雕。清晨,冯开平推开藏经阁的门,眼前空荡荡的场景让他如坠冰窟。 “都怪我没守住!”他一边自责,一边跌跌撞撞跑下25公里的山路,鞋底磨破,脚底渗血,终于冲进玉峡关镇派出所。警察迅速行动,沿路追查,幸运的是,文物被悉数追回,两名女贼也被绳之以法。 但这不是冯开平第一次与盗贼交锋。1997年,四个凶狠的强盗闯入寺庙,将他五花大绑,一刀刺中腰间,鲜血染红地面。他强忍剧痛,用厨房的锯子割断绳索,踉跄报警。尽管文物最终追回,部分浮雕却留下了无法修复的伤痕。冯开平的腰上,也多了一道永久的疤。每次巡查文物时,他总会轻抚那些受损的石像,眼神复杂,像在跟老友诉说歉意。 冯开平的坚守,代价是与家人的长久分离。1995年上山时,他的妻子孟喜梅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最小的才一岁半。她开过小卖铺、炸过油条,背着儿子进货,累到直不起腰。1996年,儿子因疝气动手术,她守在医院走廊泪流满面,却没告诉冯开平一个字。 2005年,她和女儿遭遇车祸,脸上缝了47针,依然选择沉默。“她怕我分心,怕我守不住寺。”冯开平得知这些时,泪水在眼眶打转,觉得自己欠妻子太多。 太行山的秋风,卷着落叶拍打在金灯寺的青石板路上。清晨,冯开平裹着妻子织的毛背心,推开水陆殿的木门,检查石佛上的水渍。2021年的一场洪涝,山上雨水渗进石窟,佛像湿得发黑。他端着脸盆,一瓢瓢舀出积水,用干抹布擦拭石像,动作轻得像在哄孩子。寺外的石塔林,夕阳下泛着金光,冯开平常站在那里,眺望远处的山峦,仿佛在寻找家的方向。 2015年,国家启动金灯寺文物抢救性保护,安装了监控设备,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冯开平不再是孤身一人,有了同事分担工作。他开始为游客讲解石佛的历史,声音沙哑却充满自豪:“这尊佛像,北周时候就有了,千年来风吹雨打,还在。”游客们听着他与盗贼周旋的故事,无不感慨,有人甚至专程送来米面,感谢他的坚守。 从文物贩子的角度,金灯寺是座“宝藏”,每一尊佛像都可能换来巨额财富。从游客的视角,这里是太行山深处的文化遗迹,冯开平的故事为古寺增添了传奇色彩。而对冯开平自己,这座寺庙不仅是责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在,就要把文物守好。”1995年上山时,他对师傅的承诺,成了他29年的信念。 退休后,冯开平本可下山与家人团聚,但他选择留下。“只要干得动,就守到最后。”2025年3月,66岁的他仍每天清扫寺院,检查文物,敲响晨钟。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沟壑,两鬓斑白,但眼神依旧清亮,像极了寺外石塔上的青苔,历经风霜却生机盎然。 冯开平的故事,像太行山上的风,安静却有力。他用29年孤独,换来金灯寺文物的安然无恙。如今,寺庙香火渐盛,游客络绎不绝,他却依然低调,默默擦拭佛像,守护着千年历史。他的坚守,不仅保住了国家瑰宝,也感动了无数人——文物无言,冯开平用一生为它们代言。
“都是我没守住啊!”1996年,山西一名住在寺庙里28年的男子,破例留宿两名女香
静雅蝉鸣扰梦闲
2025-07-11 12:00:02
0
阅读: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