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市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11 10:06:17

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市,她不知道这个德令哈市在什么地方。 北大分配会上,当系主任念出“叶葳葳——青海德令哈”时,这位哲学系高材生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笔,她是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此刻却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 德令哈在地图上只是青海西北角的一个小点,年均气温零下1.4℃,当时连铁路都没通,对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姑娘来说,那里几乎是世界的尽头。 叶葳葳当时并不知道,父亲叶飞正因历史问题接受审查,通过转交她收到了父亲送来的一本《马恩选集》书里夹着一张纸条:“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 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老兵的人生哲学,1933年19岁的叶飞在闽东游击战中遭特务伏击,身中四枪,其中一颗7.62毫米弹头卡在右肺门血管旁,因条件所限无法取出,伴随了他一生。 1999年叶飞去世火化时,家人从骨灰中发现了这枚已氧化发黑的弹头,这个秘密在他体内藏了66年,就像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一样,从不张扬。 “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没资格讲条件。”这是叶飞常对子女说的话,他给孩子们立下铁规:不准经商、不准涉外谋利、不准用专车,有港商想赠送奔驰车,将军当场拍桌:“我坐的是国家配的上海牌!” 这种近乎苛刻的作风源于血与火的洗礼,1935年闽东苏区失联后,叶飞带着游击队在深山坚持三年,吃竹笋蘸盐巴,断粮时靠野果充饥,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吃苦”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 带着父亲的精神遗产,叶葳葳踏上了西行之路,从西宁到德令哈要坐三天解放卡车,途中翻越海拔4451米的橡皮山,70年代初的德令哈只有一条柏油路,知识分子来了都住地窝子。 1983年叶飞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坚决退回家乡送来的土特产《人民日报》为此发表评论《共产党人的“不近人情”》。 将军在晚年回忆录中写道:“看着那些牺牲战友的名字,我坐奔驰车会浑身刺痛。”这种“刺痛”是一代人的精神底色,也是他要传给女儿的财富。 如今在德令哈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陈列着叶葳葳捐赠的教学笔记,发黄的纸页上除了教案,还有她抄录的父亲语录:“活着的人要继续战斗。”这句话的右下角,永远留着当年被泪水晕开的墨迹,那不是委屈的眼泪,而是理解父亲后的释然。 一枚在骨灰中沉睡66年的弹头,一封没有署名的家书,一块戴了50年的手表——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串联起两代人的精神传承,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信念。 信源: 《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军事科学出版社 《青海省志·气象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央视《新闻调查》

0 阅读:2121

评论列表

快乐海豚

快乐海豚

4
2025-07-11 17:29

是铁骨铮铮!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