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力这么强,为何连一个盟友都没有?原因很简单中国被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坑怕了,与其通过军事承诺结成盟友,我们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合作建立互助共存的“朋友”。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一个正式的军事盟友。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层逻辑。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回到上世纪6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那时的阿尔巴尼亚人口只有200万,却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兄弟国家”。 1961年苏联突然中断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中国立即接手,开始了一场持续18年的大规模援助,从1960到1978年,中国向这个小国提供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相当于当时的60亿美元。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要知道阿尔巴尼亚全国人口还不到天津市的一半,中国为它建设了纺织厂、水泥厂、化肥厂,几乎包办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78年,阿尔巴尼亚突然向中国开口,要求再提供50亿人民币的新贷款,这个数额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 中国拒绝了这个要求,阿尔巴尼亚的反应很干脆:立即转向西方,与美国、西德改善关系,18年的“兄弟情谊”就这样戛然而止。 从1950到1978年,中国向越南提供了2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包括大量军事装备和技术人员,在越南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中国甚至派遣了32万军事顾问和工程兵。 1975年越南统一后,中国以为终于可以收获一个可靠的盟友,结果恰恰相反,越南迅速倒向苏联,并在1978年大规模驱逐华侨。1979年两国爆发了边境冲突。 这两个案例给中国上了深刻的一课:单纯基于意识形态或地缘政治需要的援助,往往换不来可靠的盟友关系。受援国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 1982年中国正式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外交方针,这标志着中国外交思路的根本转变。与传统的军事同盟不同,中国开始更注重经济合作。 以中老铁路为例,这条2021年开通的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仅在开通第一年,就运送了110万名旅客和160万吨货物,直接推动老挝GDP增长1.5%。 反观美国的同盟体系,虽然看起来庞大,但问题也不少,在阿富汗撤军时,北约成员国各自为政,提前撤军的撤军,拖后腿的拖后腿,在乌克兰危机中,德国等欧洲盟国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也是半推半就。 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并不等于孤立,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这些关系有的侧重经贸合作,有的侧重科技交流,有的侧重人文往来。 这种灵活的合作模式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既不用承担盟友的义务,也不会因为盟友的行为而被绑架。 从阿尔巴尼亚到越南,从单向援助到互利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 这个转变的背后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深刻认识: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朋友和永远的敌人都不存在,只有永远的利益。 “不结盟”政策的本质,就是用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既保持独立自主,又不孤立于世界之外,这或许正是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信源: 《中越关系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
【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