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由于日本缺少稀土,又依赖稀土,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11 19:55:26

日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由于日本缺少稀土,又依赖稀土,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去挖泥巴来提取稀土。 太平洋深处5000米的海底,一场关乎未来科技命脉的资源争夺正在悄然展开,当大多数人还在关注陆地上的矿产开发时,中日两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深、更远的海洋。 南鸟岛周边海域的发现让日本人兴奋不已,这片看似普通的深海区域,蕴藏着约1600万吨稀土资源,足够全球使用数百年,惊讶的是这里的稀土泥中镝、铽等重稀土元素的浓度竟然是中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5到8倍。 这个发现的背景要追溯到2010年,那一年中国将稀土出口配额从5万吨削减至3万吨,日本企业瞬间面临断供危机,丰田、松下等制造业巨头的生产线几乎停摆,这让日本政府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的风险。 危机催生创新,日本经济产业省迅速启动海洋资源开发专项,十年间投入超过800亿日元,主要用于深海采矿机器人和稀土提取技术的研发,这笔投资相当于中国三峡工程总投资的五分之一,足见日本对此项目的重视程度。 2022年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深海6500”潜水器在茨城海域进行了关键性试验。尽管液压系统泄漏导致机械臂仅采集到3.2公斤样品,但这次试验成功验证了在5000米深度进行精确作业的可能性。 南海海底蕴藏的3.17亿吨稀土资源让中国在这场竞赛中底气十足,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制的“海龙”号采矿系统在6000米深度试验中实现了每小时2吨的开采效率,稀土回收率超过85%。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成本的较量,日本的深海稀土开采成本目前是陆上开采的3倍,三井物产联合开发的采矿系统单次作业就要花费20亿日元。 相比之下中国五矿集团通过优化管道提升系统,将成本控制在陆上开采的1倍以内,在规模化应用上显现出明显优势。 然而这场技术竞赛并非一帆风顺,环保问题如影随形,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指出,海底采矿可能对深海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南鸟岛海域试验后底栖生物数量下降了15%,这个数字让环保组织忧心忡忡。 面对质疑,中日两国科学家都在寻求解决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正在测试一套“零排放”技术,通过封闭式提升系统最大限度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本研究人员则专注于精密提取技术,希望在减少环境扰动的同时提高稀土纯度。 商业化的脚步正在加快,丰田通商计划在2026年启动小规模商业开采,而中国稀土集团宣布将在2025年底前建成首个深海稀土提炼厂。这意味着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跨越即将完成。 美国地质调查局专家预测,到2030年深海稀土可能占据全球供应量的20%,这个比例看似不高,但考虑到稀土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智能手机等领域的关键作用,任何供应链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场深海竞赛正在重新定义资源获取的方式,传统的陆地开采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而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新的选择,当然如何在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的难题。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历史一再证明,当多个国家为了同一目标投入巨大资源时,突破性进展总会如约而至。深海稀土开采技术的成熟,不仅将改变全球资源供应格局,更可能催生全新的海洋产业。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深海开采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从试验成功到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环境评估、国际法规、技术标准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无论如何这场发生在海底5000米深处的技术竞赛,已经拉开了21世纪资源争夺的新篇章,中日两国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与竞争,不仅关乎各自的科技实力,更将影响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未来走向。 信源: 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深海采矿影响评估报告》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