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什么装备是中国看上但俄罗斯不愿意卖的? 最近几年中俄军贸合作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俄罗斯愿意卖给中国苏—35战斗机,S—400防空导弹,但有些装备却始终不松口,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从2020年到2024年,中俄军贸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俄方的“购物清单”越来越挑剔,某些核心装备被明确划入禁售范围。 最典型的例子是北风之神级核潜艇,这款潜艇的水下噪音控制在104分贝左右,几乎与海洋背景噪音持平,搭载的布拉瓦导弹射程超过9000公里,精度误差小于120米。 如此先进的装备,中方自然有兴趣,但俄方的态度却很微妙。2024年东方经济论坛期间,面对相关询问,俄海军总司令只是表示“将继续深化两国海军交流”,显然在回避核心问题。 图—160战略轰炸机同样敏感,升级后的图—160M2航程达14000公里,载弹量12吨,远超中国现役的轰—6系列,但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俄方虽然展示了模型,却对技术参数讳莫如深。 这种选择性合作背后,反映的是两国军工实力的微妙变化,十年前中俄军贸基本是单向输出模式,俄罗斯卖装备,中国买技术,但现在情况正在改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2024年报告显示,国产新型核潜艇的降噪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俄罗斯却面临制裁压力,部分舰艇建造项目出现18—24个月延期,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2025年5月,俄方首次向中国采购军舰柴油发动机。这打破了既往单向技术输出的格局,中俄军贸开始出现双向流动。 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俄方的保守态度更加明显,虽然“匕首”导弹系统在国际防务展多次亮相,但核心的控制算法和发动机技术仍被列为绝对禁区,这与2018年俄方向中国出口S—400时的开放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战略武器技术涉及国家核心安全利益,任何国家都会慎重考虑。俄罗斯担心的是,一旦转让核心技术,可能会培养出未来的竞争对手。 中俄军贸正在从简单买卖关系向联合研发转变,2024年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3%,其中包括船舶动力系统等军民两用产品。这种互补性合作正在重塑两国军工产业格局。 中俄这种“有选择的合作”模式可能成为新趋势,既要维护战略伙伴关系,又要保护核心技术机密,这需要精妙的平衡。 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在改变合作模式,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快速追赶,让俄方既感到欣慰又略显担忧,毕竟今天的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竞争者。 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国际军贸的基本规律:核心技术永远是最后的底牌。无论关系多么密切,涉及国家根本安全的技术都需要慎重考虑。 这种谨慎态度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更加突出,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让各国都在重新审视技术转让的风险和收益。 对中国而言,这种局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被限制的技术领域,恰恰指明了自主创新的重点方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透露,新型远程轰炸机项目已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这或许就是对外部限制的最好回应。 中俄军贸的未来走向,很可能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双方都在寻找既能维护战略伙伴关系,又能保护核心利益的平衡点。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永远是国家间博弈的最后筹码。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信源: 中国国防部官网 俄罗斯国防部
现在还有什么装备是中国看上但俄罗斯不愿意卖的? 最近几年中俄军贸合作出现了一个有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13 01:33:11
0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