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邓艾击败,退守绵竹。邓艾送去劝降信,说:“你父亲不过是武乡侯,只要投降,我让你当琅琊王!” 诸葛亮四十六岁才得子诸葛瞻,这个迟来的嫡子自幼聪慧异常,《三国志》记载其 “工书画,强识念”,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但诸葛亮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却流露出忧虑:“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要说这诸葛瞻啊,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八岁能写得一手好书法,过目不忘的本事让教书先生直咂舌。成都的街坊邻居常指着他说:“瞧瞧诸葛丞相家的公子,那脑袋瓜聪明得哟!”可偏偏诸葛亮这个当爹的,高兴不起来。有天夜里我在丞相府当值,听见里屋传来诸葛亮低沉的声音:“这孩子太早慧,未必是好事啊。”当时我还纳闷呢,这么聪明的娃,不当宝贝捧着还愁啥? 现在想想,诸葛亮这担忧真是一语成谶。诸葛瞻十八岁那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孩子还没来得及真正历练,就被推上了历史舞台。景耀四年当上卫将军,实际掌管朝政大权时,朝中大臣哪个不是看着他爹的面子?有个叫董厥的老臣私下跟我说:“诸葛瞻啊,就像那温室里的牡丹,看着娇艳,一场风雨就怕要蔫喽。” 果然,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诸葛瞻带着御林军去绵竹迎战。这孩子倒是硬气,死活不肯投降。可打仗哪能光靠血气之刚?他连邓艾的虚实都没摸清,就急吼吼地摆开阵势。我有个朋友当时在军中当文书,说诸葛瞻战前还在营帐里写诗明志,把军事会议开成了文学沙龙。结果呢?邓艾的老兵油子们一个冲锋,就把蜀汉的精锐部队冲得七零八落。 最讽刺的是邓艾那封劝降信。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把魏国搅得鸡飞狗跳,现在人家却用“琅琊王”的爵位来诱惑他的儿子。要我说啊,这哪是招降,分明是在打脸。诸葛瞻要是真降了,别说琅琊王,我看连“武乡侯”的招牌都要砸得稀巴烂。他爹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头来儿子却要当投降派? 不过话又说回来,诸葛瞻的选择也有他的道理。要是他真降了,蜀汉的老百姓怎么看?天下人怎么看?就算当上了琅琊王,这辈子能睡得踏实吗?就像我爷爷常说的:“人活一世,不图个问心无愧吗?”所以诸葛瞻宁可在绵竹城头战死,也要保住诸葛家的清白名声。 想想真是唏嘘。诸葛亮临终前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儿子,唯独忘了教他怎么在乱世里生存。要是诸葛瞻能活到今天,估计得感叹:“老爸,您给我留的作业太难了!”有时候我在想,要是当年诸葛亮多活几年,亲自教诸葛瞻怎么带兵打仗,是不是就能改写历史了?但转念一想,要是真那样,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三国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倘若魏延守荆州,关羽守汉中,结局是否会扭转?其实答案很简单!咱先把荆州和汉中这
【9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