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浙江青田旅游时,当地导游神秘兮兮地指着石门洞说:"当年刘伯温就是在这里

夜微凉初夏风 2025-07-03 20:13:17

记得去年在浙江青田旅游时,当地导游神秘兮兮地指着石门洞说:"当年刘伯温就是在这里读书,朱元璋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话音刚落,几个游客立刻掏出手机拍照,仿佛打卡就能沾上点神机妙算的仙气。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东风的桥段——原来六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重复着造神运动。 最近重读明史,发现个有趣现象:被民间捧上神坛的刘伯温,实际封爵只是诚意伯。这让我想起某互联网大厂的朋友,明明只是个P7工程师,却在脉脉上被吹成"技术总监"。历史有时候比职场更荒诞,人们总爱给英雄人物套上光环。但仔细翻检史料就会发现,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待遇,恰恰是最清醒的职场评价体系。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李善长是韩国公,徐达是魏国公,连常遇春的儿子都袭封郑国公。文臣里除了刘伯温这个伯爵,就只有汪广洋和李善长的侄子李彬封了侯爵。要知道当时能封爵的文臣总共就三个,这就好比现在互联网巨头给技术大牛发股票,能拿到期权的都是凤毛麟角。有人说朱升、冯国用的战略贡献更大,这话不假。朱升那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简直就是元末版的"下沉市场战略",冯国用更是在朱元璋创业初期就规划好了"取金陵以为根本"的顶层设计。 但刘伯温的真实处境更像是个高级顾问。他确实参与过北伐方案的讨论,也制定过《大明律》的部分条文,但要说决定性贡献,可能还不如李善长在后勤保障上的运筹帷幄。这就像现代企业里的咨询顾问,提再多方案不如销售签个大单实在。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待遇,反倒是最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职场智慧。 现在某些自媒体总爱把刘伯温塑造成未卜先知的半仙,说什么"烧饼歌"预言了五百年历史。去年某视频平台有个百万粉丝账号,把刘伯温的《郁离子》断章取义成"职场生存指南",播放量破亿。这种造神运动背后,折射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焦虑——我们宁愿相信有个全知全能的军师,也不愿直面现实的复杂性。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笔画。刘伯温的军事才能或许被高估了,但他在法制建设、地方治理上的贡献同样不该被忽视。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产品经理,不能只看他提出的创意,更要看他落地的执行力。下次再去青田石门洞,或许我们该少拍几张"神仙读书处"的照片,多想想:为什么六百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需要神话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夜微凉初夏风

夜微凉初夏风

夜微凉初夏风